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前言·】——》
曾经,年轻人是家庭的希望,而如今,一批985毕业生却选择“蹲族”生活,依赖父母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却纷纷踏上“银发打工潮”的征途。
这种倒置的代际现象,揭示了怎样的社会困局?

新一代"考试族"的真面目
刘明今年24岁,毕业于985高校。他老爸是公务员,老妈是护士。日子算是相当不错。
毕业那天,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父亲:"爸,我要考公务员!"转眼过去8个月,他依旧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打游戏,饿了就点外卖,累了就睡觉。

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快递盒,公务员考试书籍却一本都未曾翻过。
同学小张也是"考试专业户"。211毕业以后,他换了七八份工作,每次都觉得"不合适"。
现在他以"考研备考"为理由搬出去住了。他父母每月按时打钱给他交房租,还额外给2000块生活费。

小张租来的房子里,冰箱总是塞得满满当当,各种零食、碳酸饮料随处可见,考研书籍却已经落了灰。
他们大多家境殷实,从小就没尝过苦头。父母把他们保护得太好,导致他们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工作这件事,在他们眼里好像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不是生存的必需。

从享福到打工
王阿姨55岁退休那年,儿子开车把她接到了城里。儿子说:"妈,终于可以享福了。"
她当时开心得不得了,觉得自己这辈子总算熬出头了。早年丈夫去世,她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可没过多久,王阿姨发现事情不对劲。

儿子工作不久就辞职了,说要"找更好的机会"。儿媳妇也经常请假不上班。
家里的开销全靠王阿姨的退休金。买菜做饭、照顾孙子、收拾屋子,样样都成了她的活。
更惨的是,为了给儿子买车,她把所有积蓄都掏了出来。

三年时间,王阿姨从退休族变成了"保姆+银行"。她的退休金早就见底,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现在的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公交车去给人家打扫卫生。晚上回家还得做饭照顾孙子。
别人都说她年纪大了该享福,可谁知道她现在比上班时还累。

银发打工潮
今年8月,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令人惊讶的是,68%的老年人表示愿意"退休后再就业"。
这个数字背后,有多少是真的想发挥余热,又有多少是被迫无奈?

大街上,越来越多的老人重回工作岗位。他们在快递站分拣包裹,在商场做保洁,在餐馆端盘子洗碗。
本该在家带孙子、跳广场舞的年纪,他们却因为要养活家里的"考试族"而不得不继续奔波。

这种现象已经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据《半月谈》去年的报道,"蹲族"现象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家里蹲",而他们的父母,特别是刚退休的老人,则被迫重新工作。

用"努力"掩盖的寄生
这些年轻人比以前的"啃老族"精明多了。他们不会直接说"我不想工作",而是会说"我在准备考试"、"我在寻找更好的机会"。
这些借口听起来都很合理,父母也不好反驳。

他们特别擅长揣摩父母的心理。父亲做了一辈子公务员,儿子就说要考公务员;母亲希望他考研深造,他就买一堆考研书放在床头。
他们很少主动要钱,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暗示"生活压力大"、"考试需要资料"来让父母主动给钱。

这种行为比传统的啃老更隐蔽,也更难以被指责。毕竟,谁能说一个准备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是在浪费时间呢?
可实际上,他们大多数连考试报名都没有参加过。

高不成低不就
这些年轻人普遍有个特点:对工作要求特别高。
他们觉得名牌大学毕业就该有体面的工作,高薪的职位才配得上自己的学历。普通的工作在他们眼里就是"屈才",完全不考虑。

可是现实很残酷。市场上的好工作本来就少,竞争又激烈。他们在家待得越久,就越脱离社会,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要求太高找不到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就更加挑剔,最后干脆放弃找工作。

时间一长,他们就习惯了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早上睡到自然醒,下午打游戏追剧,晚上点外卖。
这种生活方式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他们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无可奈何。

《——【·结语·】——》
当老人们被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而年轻人却心安理得地待在家里,这个社会的运转逻辑似乎出了问题。
老龄化本就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又多了这样一个群体在加重这个负担。
这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信息来源:
《半月谈》、中国老年人才网官方数据、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孙晓阳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