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2016年,杨振宁曾坚决反对国家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为何?
坦然风云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遭骂名也要坚决反对国家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这是为何?

2016年,一场关于是否花费2000亿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在中国科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这场争论不仅吸引了全球科学界的目光,更引发了普通民众对科技发展和资源分配的深思。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粒子对撞机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东西?
换个角度说,它可以被比作一个微观世界的“赛车场”,在这个特殊的场地里,极其微小的粒子犹如赛车一般被加速到难以想象的高速,然后在精心设计的“赛道”上相互碰撞。
通过观察这些微观“碰撞事故”,科学家们期望能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深入理解构成万物的基本单元,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用显微镜窥探自然界最深层的秘密。
在中国,这个被提议建造的大型粒子对撞机有个正式的名字,叫“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它的设计周长约为100公里,比欧洲现有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还要大近三倍!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这么厉害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反对呢?这就要说到我们的杨振宁老先生了。
杨振宁这位在物理学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的身份地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和李政道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而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界的骄傲,所以当他站出来反对建造CEPC时大家都很惊讶。
但杨振宁老先生的反对理由可不是空穴来风,他指出这个项目太烧钱了,2000亿啊,兄弟姐妹们,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这笔钱放在教育或医疗上能解决多少民生问题啊。

此外,杨振宁还表达了另一层忧虑。
他担心即便我国投入巨额资金成功建造了这个尖端科研设施,最终可能会沦为他国科研人员的“实验场”。
换言之,我们辛辛苦苦打造的“科技利器”,反而可能主要成就外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非充分造福本国学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还是太少了,很可能到时候主要成果都被外国科学家抢先发表了,那岂不是亏大了?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指出,高能物理研究短期内难以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实际好处,这么一想,确实有点让人犹豫了。
确实,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我也会担心这么大笔钱是否用得其所,毕竟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比如教育、医疗、环保等等。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技发展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和坚持。
就像当年我们国家决定发展航天事业一样,虽然一开始投入巨大,但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多么的富有远见啊!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着眼未来。
再者,建造大型科学设施不仅仅是为了科研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和培养人才。
如果我们真的能建成世界最大的粒子对撞机,那将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华工作,这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将会有巨大帮助。

说完了杨振宁老先生的观点,我们再来看看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声音,这个阵营的代表人物是中科院院士王贻芳。
王院士可不是一般人,他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可是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带领团队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粒子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当他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的时候,我们也得好好听听他的理由。
王贻芳院士认为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是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他认为当前时机堪称黄金期,原因在于欧美等科技强国目前正忙于其他大型科研项目,短期内难以抽调巨额资金来启动新的对撞机计划。
这种国际科研格局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窗口,我们可以趁此良机,在这一尖端科技领域抢占先机,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科研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而且王院士强调,建造大型对撞机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一个国际科技中心。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吸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来中国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至于费用问题,王贻芳院士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实际预算可能在1000亿以内,而不是杨振宁老先生所说的2000亿。
虽然这仍然是一笔巨款,但考虑到项目的重要性和长远影响,这个投资是值得的。
其实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这场争论本身就体现了我国科学界的活力和民主。
我相信通过理性的讨论和周密的规划,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既能推动科技发展,又能照顾民生需求的平衡点。
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