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突飞猛进,歼-20和歼-35两款第五代隐身战机的亮相,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拥有两种隐身战机的国家。这两款战机不仅象征着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国际军事舞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然而,美国一些军事专家却抛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歼-20和歼-35虽然现在风光无限,但随着技术的快速更迭,迟早会被淘汰。
中国战机的骄傲:歼-20和歼-35的崛起
先说歼-20。这款战机从2011年首次试飞,到2017年正式服役,可以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了鸭式布局,机身长21.2米,翼展13.01米,配备两台国产WS-10C涡扇发动机,推力高达147千牛,最大速度能达到2马赫,作战半径大约2000公里。

隐身设计是它的亮点,雷达吸波材料和低雷达截面外形让它在战场上难以被发现,内部武器舱还能携带PL-15远程空空导弹和PL-10近程导弹。截至2023年,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大约200架歼-20,数量还在稳步增加。它不仅参与了台湾海峡和南海的巡逻任务,还在2022年3月与美国F-35在东海有过短暂交锋,证明了它的实战能力。
再看歼-35。这款战机的前身是FC-31,最初是沈阳飞机公司的一个自筹项目,2012年首飞时还没引起太多关注。经过多年的改进,歼-35在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正式亮相,分成了陆基型歼-35A和舰载型两种版本。

它的外形和美国F-35有些相似,采用常规布局,双引擎设计,配备内部武器舱以保持隐身特性。虽然具体性能参数还没完全公开,但外界推测它可能搭载WS-19发动机,定位是多用途战机,既能空战也能对地攻击,尤其适合海军航母作战的需求。
这两款战机的出现,让中国在隐身战机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相比之下,美国有F-22和F-35,分别主打空优和多用途,技术上领先多年。但中国靠着快速研发和生产能力,硬是把差距拉近了不少。比如歼-20的生产速度就很惊人,预计到2024年中可能超过300架。这种势头让国际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空军的实力。

美国专家的冷静观察:技术更迭下的淘汰风险
然而,美国专家对歼-20和歼-35的未来却没那么乐观。他们的核心观点是:技术发展太快,第五代战机的生命周期可能会比想象中短。随着第六代战机的研发加速,这两款战机可能在未来10到20年内逐渐失去主力地位,甚至被淘汰。这个看法乍一听有点泼冷水,但从历史规律来看,其实不无道理。
首先,他们提到歼-35的必要性存在争议。歼-20作为一款高端空优战机,已经通过升级具备了多用途能力。比如2022年展示的“野兽模式”,歼-20外部挂载PL-15导弹,火力大幅提升。

这种灵活性让一些专家觉得,歼-35的功能可能和歼-20重叠,没必要单独搞一款新战机。他们认为,中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倾向于优化现有平台,而不是分散精力开发新机型。
但中国显然有自己的打算。歼-20和歼-35的高低搭配策略,和美国F-22与F-35的组合有点类似。歼-20负责夺取制空权,歼-35则更灵活,适合多样化任务,尤其是舰载作战。这种分工看似合理,但美国专家指出,如果歼-20的升级能完全覆盖歼-35的任务,那后者可能就显得多余。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研发和维护两款战机的成本都不低。

更关键的是第六代战机的威胁。全球范围内,第六代战机的研发已经如火如荼。美国有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预计2030年代推出,整合人工智能、无人系统和激光武器。欧洲也在推进全球作战空中计划(GCAP)和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
中国这边也不甘示弱,歼-36原型机在2024年已经试飞,采用了无尾翼、飞翼式设计,技术上瞄准了超高隐身和智能化。这些新战机的出现,可能会让第五代战机迅速过时,就像当年的F-15在F-22面前逐渐退居二线一样。

美国空军一位高级将领曾公开表示,歼-20的飞行表现虽然不错,但算不上“主导性”战机。他认为,歼-20的技术可能部分借鉴了美国,创新性有限。这种评价虽然有点酸,但也反映出美国对技术更迭的自信。他们觉得,不管歼-20和歼-35现在多厉害,只要第六代战机一出场,它们就得让位。
第五代战机的生命周期有多长?
要判断歼-20和歼-35会不会被淘汰,先得看看第五代战机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一般来说,一款战机的服役时间在20到30年左右。比如美国的F-15,从1976年服役到现在,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还在用,寿命接近50年。不过那是第四代战机的时代,技术更新没现在这么快。到了隐身战机阶段,情况可能不一样。

F-22是第五代战机的先驱,2005年服役,但到2023年,美国已经开始讨论逐步退役,转向NGAD计划。这才用了不到20年,可见技术进步对战机寿命的压缩。歼-20从2017年开始服役,歼-35还没正式入列,按这个节奏算,到2030年代末,第六代战机很可能全面登场。那时候,歼-20可能刚满20岁,歼-35甚至还没站稳脚跟,就得面对新技术的冲击。
当然,淘汰不一定是彻底报废。像F-15这样,退下来后还能执行次要任务,或者改造成无人机的指挥平台。歼-20和歼-35未来也可能走这条路,尤其是歼-20的双座型歼-20S,已经在测试中展现了指挥无人机的潜力。但不管怎么说,它们作为主力战机的日子,可能会随着第六代战机的到来而结束。

中国战机的技术短板与追赶之路
美国专家的“淘汰论”还有个背景,就是他们认为中国战机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有短板。比如发动机,歼-20最初用的是俄罗斯的AL-31F,后来换成国产WS-10C,推力有所提升,但跟美国F-22的F119发动机比,还是有差距。
未来计划装WS-15,据说推力能到180千牛,性能会更接近美国水平,但目前还没完全成熟。歼-35的WS-19发动机也在研发中,进展不错,但具体表现还得等实战检验。

再比如传感器融合,F-35的一大优势是能跟其他平台无缝共享数据,战场感知能力很强。歼-20和歼-35在这方面虽然有进步,但公开信息显示,它们还没达到F-35的水平。隐身性能上,中国战机也不错,但美国专家认为,F-22和F-35的雷达截面可能更低,细节设计更精湛。
这些差距不是说中国做不到,而是需要时间。过去20年,中国航空工业从落后到追赶,已经让人刮目相看。歼-20的生产速度、歼-35的快速成型,都说明中国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很强。但要完全赶上美国,还得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上下功夫。第六代战机的竞争,可能就是中国证明自己的关键一战。

第六代战机的阴影:歼-36初露锋芒
说到第六代战机,中国的歼-36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款战机在2024年试飞时,外形就很吸睛:无尾翼、飞翼式设计,三引擎布局,隐身性能估计比歼-20和歼-35更强。它可能整合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甚至能指挥无人机群作战。这种技术趋势,完全颠覆了第五代战机的玩法。
沈阳飞机公司也在搞另一款第六代战机,暂叫歼-50,采用V形翼和双引擎设计,跟歼-36形成互补。两款原型机齐头并进,显示出中国在下一代空战系统上的野心。官方目标是2035年前实现服役,这速度比美国NGAD计划还快一些。如果真能按时搞定,歼-20和歼-35的主力地位恐怕真保不住。

美国这边,NGAD计划已经选定波音开发F-47,预计2030年代投入使用。欧洲的GCAP和FCAS也在推进。这种全球竞争,就像一场技术军备赛,谁先突破,谁就占上风。歼-36的出现,说明中国不想只做追赶者,而是要争取并驾齐驱甚至领先。
淘汰是必然,还是战略选择?
那么,歼-20和歼-35真会像美国专家说的那样“迟早被淘汰”吗?从技术角度看,淘汰是迟早的事。任何一款战机都有生命周期,歼-20和歼-35也不例外。第六代战机的性能如果真能碾压第五代,那它们退居二线是自然规律。就像当年的F-4鬼怪式战机,曾经横扫天空,现在早就进了博物馆。

但从战略角度看,淘汰不一定是坏事。歼-20和歼-35的研发,本身就是中国空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它们让中国从没有隐身战机,到拥有两种隐身战机,填补了技术空白,也增强了区域威慑力。即便未来被第六代战机取代,它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且,中国的高低搭配策略,可能让歼-35在航母作战中还有一段黄金期,不至于那么快被抛弃。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迭代能力很强。歼-36从概念到试飞,只用了两年多,这种速度在美国都不多见。这意味着,即使歼-20和歼-35退下来,中国的下一代战机也能迅速接棒,不会出现战力空窗期。淘汰,不是失败,而是进步的代价。

客观来说,美国专家的“淘汰论”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是对中国战机的否定。歼-20和歼-35代表了中国当前的巅峰,但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款战机都逃不过被超越的命运。美国自己的F-22和F-35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吗?NGAD一出来,它们也得让位。
关键在于,中国空军已经不是过去的追赶者,而是在向竞争者的角色转变。歼-20和歼-35的崛起,增强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歼-36和歼-50的研发,又让中国在第六代战机领域有了话语权。这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才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的价值。

未来10到20年,空战规则可能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激光武器、无人系统,这些科幻片里的东西,正在变成现实。歼-20和歼-35可能确实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留下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会成为中国空军更进一步的基石。淘汰,不是终点,而是新篇章的开始。
总的来说,美国专家给歼-20和歼-35下的“淘汰”定论,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判断,也带点竞争对手的视角。歼-20和歼-35是中国空军的骄傲,但第六代战机的到来,确实可能让它们的光芒逐渐黯淡。不过,这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挑战。

战机技术的演进永不停歇,每一代都在刷新极限。中国能从歼-20走到歼-36,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未来,能否在第六代战机上再进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