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韩国政治舞台风云突变,韩国大法院(最高法院)对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一案作出三审判决,推翻二审无罪判决,将案件发回首尔高等法院重审。这一判决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本就备受瞩目的韩国总统竞选局势更加扑朔迷离,也让李在明的参选之路布满荆棘。

李在明被指控的源头要追溯到2021年。当时,他作为京畿道知事,在10月20日接受国会国土交通委员会对京畿道的国政监察时,对韩国食品研究院城南市柏岘洞某地用途变更的提问作出虚假回答;同年12月22日,身为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他在接受某广播节目采访时,又对自己与已故的城南城市开发公社第一开发处前处长金某的关系作出虚假陈述。基于这些指控,2022年9月,李在明被检方不拘留起诉。
回顾案件历程,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在去年11月的一审判决中,认定李在明有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李在明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今年3月26日,首尔高等法院二审推翻一审判决,宣告李在明无罪。然而,检方对二审结果并不满意,继续上诉至大法院,如今大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让案件走向再次充满变数。
大法院认为,李在明曾表示他和金某一起打高尔夫球照片“被造假”,此番言论属于公布虚假信息;他还曾说在变更城南市柏岘洞韩国食品研究院地皮用途时遭到国土交通部方面的恐吓,大法院认定这不只是夸张或抽象表达,更是公布事实,而二审在对《公职选举法》第250条第1款的法理理解上存在偏差,影响了判决结果。
这一重审判决对李在明的政治生涯冲击巨大。韩国《公职选举法》明确规定,若候选人因选举犯罪被判罚款100万韩元(约5130元人民币)以上或监禁,将丧失议员资格及10年内被选举权。虽然目前李在明还未被最终定罪,仍有机会参与6月3日的总统大选,但重审结果充满不确定性。一旦重审判定他有罪,他不仅会失去议员身份,还将失去总统竞选资格。即便最终结果在大选投票后才出炉,选民在知晓重审情况后,其投票意向也可能发生改变。
李在明作为共同民主党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党内和选民中都拥有大量支持者。他曾在2022年总统选举中以微弱差距惜败尹锡悦,此次卷土重来,本对总统之位志在必得,在党内初选中更是以89.77%的高得票率成功当选为共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势头强劲。此次案件被发回重审,使得共同民主党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部分人呼吁李在明“让贤”,不过其支持者依旧坚定力挺,指责这是执政党出于政治目的的打压手段。
从韩国政治格局来看,李在明案一直与政治博弈紧密相连。在韩国政坛,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司法常常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此次大法院的判决,被共同民主党强烈谴责为“政治审判”,认为这是大法院不正当介入大选。判决宣布后,韩国国内舆论沸腾,自由韩国党支持者在首尔光化门广场集会,要求“严惩李在明”;共同民主党支持者则在最高法院外静坐,举牌抗议“司法独立不容践踏” ,韩国社会因这一案件进一步撕裂。
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韩国此次政治事件。韩国作为亚洲重要经济体和国际事务参与者,其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不仅关乎本国发展,也会对地区局势产生影响。《纽约时报》就曾评论,韩国司法系统正深陷“司法政治化”泥沼,这可能会削弱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
目前,首尔高等法院将重新确定量刑,李在明及其团队也将为其政治前途全力一搏。在距离6月3日总统大选仅剩一个月的关键时刻,这起案件的走向不仅决定着李在明个人的政治命运,也将深刻影响韩国未来的政治格局与发展走向,韩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最终的审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