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是个旅游大国,水果多得让人眼馋,尤其是榴莲、芒果这些热带货色,特别招中国游客喜欢。可最近几年,一件小事把这买卖搞得一团糟。事情的起因是泰国街头水果摊上挂了块中文牌子,上面写着“请不要按榴莲,按了就得买!”。这话听着简单,可中国游客不干了,觉得被针对了,直接撂下一句“自己留着吧”,然后水果摊的生意就垮了,大堆水果烂在手里。


泰国靠旅游吃饭,这不是啥秘密。2019年,泰国接待了差不多4000万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占了大头,有1100多万,差不多是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一年,中国游客给泰国经济贡献了至少500亿泰铢(约合100多亿人民币)。这帮游客不光是来看风景、逛庙的,还特别爱买水果,尤其是榴莲这种“水果之王”。有统计说,中国游客在泰国的水果消费占了当地水果市场不小的份额,特别是夜市和路边摊这种地方。

泰国的水果摊贩大多是小生意人,靠着游客的钱过日子。像曼谷的夜市,清迈的街头,摊子一摆,水果一堆,就等着游客来买。榴莲这种东西,卖得好一天能赚几千泰铢,够一家人生活。可这生意也不是没风险,水果容易坏,天气热了放两天就烂,加上游客挑三拣四,摊贩们也挺头疼。

事情是这样的,2019年左右,有中国游客在曼谷夜市看到一块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不要按榴莲,按了就得买!”。这游客不乐意了,觉得这话冲着中国人来的,拍了照片发到网上,说:“咋就盯着我们中国人呢?”结果这事在微博、抖音上炸了锅,好多网友跟着骂,说泰国摊贩歧视中国人。

其实这种牌子在泰国水果摊上不算新鲜事。榴莲这玩意儿,外壳硬,但里头肉软,按多了容易烂,卖相就差了,摊贩自然不乐意。泰国本地人买水果一般不怎么按,可能是习惯不一样。可中国游客不一样,买水果喜欢捏一捏,试试熟不熟,这在国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摊贩为了省麻烦,就挂了个牌子,用中文写,可能是觉得中国游客最多,按的人也多。

但这牌子一挂,问题就来了。中国游客一看,只有中文,没英文没泰文,感觉像是被单独拎出来教训,心里不爽。再加上语气硬邦邦,像是在下命令,谁看了都觉得不舒服。网上吵开了,有人说:“泰国人赚我们的钱,还这么拽?”还有人直接喊:“不买了,让他们自己留着吧!”

这事发酵得快,中国游客的反应也很直接。好多人开始抵制泰国水果,夜市摊子前冷冷清清,以前抢着买榴莲的场面没了。网上还出了个热搜,叫#泰国水果自己留着吧#,一堆人吐槽在泰国被坑的经历,说啥“水果贵还不能挑”“摊贩态度差”之类的。甚至有人调侃:“不让按,那就用眼神挑吧,挑不中我也不买!”

摊贩这边就惨了。水果卖不出去,泰国天气又热,榴莲、芒果这些放不了几天就坏。一堆堆水果烂在摊子上,味道还难闻,摊贩只能干瞪眼。有报道说,曼谷几个夜市的水果摊收入直接掉了一半,有些小贩干脆不干了,回老家种地去了。


泰国摊贩一开始没当回事,以为就是游客闹脾气,过几天就好了。可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差,他们才慌了。有些摊贩赶紧把中文牌子摘了,换成更客气的说法,比如“轻拿轻放,谢谢配合”,还弄点试吃,想拉回顾客。可中国游客不买账,觉得这时候装好人晚了。
泰国旅游部门也坐不住了。毕竟中国游客少了,影响的不光是水果摊,整个旅游业都跟着遭殃。2023年,泰国搞了个对中国游客免签五个月的政策,想把人拉回来。2025年4月,泰国旅游协会还跟政府要了32亿泰铢,说是要包飞机请中国网红、企业家来泰国玩,帮着宣传。可这些招数效果一般,游客数量还是没回到以前的水平。


这事说到底,还是文化不一样闹的。在中国,买水果捏一捏、按一按,太正常了,挑西瓜还得拍两下呢。可在泰国,摊贩觉得这是在糟蹋东西,他们卖水果靠卖相,按坏了就没人要了。两边都觉得自己有理,但都没站在对方角度想想。

那块中文牌子也是个大坑。只写中文,没别的语言,中国游客一看就觉得被针对了。其实摊贩可能是懒得写英文,或者觉得中国游客最多,直接用中文提醒方便。可这做法太糙了,完全没考虑人家会不会觉得被歧视。结果小事变大事,生意没了不说,还伤了两国游客和商贩之间的感情。

这波抵制对泰国打击不小。2024年,中国游客数量跌到2019年的一半,泰国旅游业收入少了上百亿泰铢。水果摊首当其冲,尤其是夜市这种地方,靠游客活的摊贩日子最难过。有媒体说,曼谷有个挺出名的水果摊主,之前靠卖榴莲赚了不少,后来因为这事生意垮了,只能回老家种果树。

泰国整体水果出口倒是没受太大影响,毕竟出口主要是走批发渠道,靠的是长期合同。但街头零售这块,特别是旅游区的水果生意,损失实打实。政府和旅游协会想办法补救,可游客的心凉了,不是一朝一夕能暖回来的。

这种事不是泰国独有。2024年,韩国有款国产游戏在搞活动,门口牌子上写“只有韩国人可以入场”,结果中国网友炸了,觉得被排挤。日本也有景区因为针对中国游客的标语被喷过,比如“请勿大声喧哗”之类的话,只用中文写,别的语言没有,游客看了能高兴才怪。

这些例子都说明,旅游这行当,靠的是互相尊重。摊贩也好,景区也好,做生意得懂点人情味,别光想着自己方便,把游客惹毛了最后还是自己吃亏。


这事闹到最后,谁也没讨到好。泰国水果烂了一堆,摊贩赔钱,旅游业受挫;中国游客呢,花钱旅游还落一肚子气。说白了,就是沟通没搞好,文化没摸透,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要避免这事重演,摊贩得学聪明点,别用那种硬邦邦的标语,换个温和点的说法,多语言写一写,别让人觉得被针对。政府和旅游部门也得培训培训这些小生意人,教他们怎么跟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游客这边也得有点自觉,尊重人家的规矩,别觉得自己花钱就啥都行。


再看点数字,2019年中国游客在泰国人均消费差不多5000泰铢,其中水果占了一部分。2024年这数字掉到3000泰铢以下,水果消费更少。泰国旅游业占GDP的18%左右,中国游客一少,直接拉低了好几个百分点。这不是小数目,说明这事不光是水果摊的损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链条都跟着晃。

泰国要想把中国游客拉回来,光靠免签、请网红还不够。得从根上解决问题,比如搞点文化交流活动,让摊贩和游客互相了解一下。可以在夜市弄个“水果体验区”,教游客怎么挑水果,既不伤东西,又能让人满意。摊贩也得学会点基本的招呼话,别老指望游客迁就自己。

长远看,泰国旅游业得多元化点,别太依赖单一市场。中国游客不来,还有欧美、日韩的,得让水果生意不至于一倒就全垮。摊贩自己也得想想办法,比如搞点线上销售,别全指着街头摊子。


泰国水果烂了,中国游客喊“自己留着吧”,这事听着好笑,其实挺让人叹气。旅游本来是开心的事,结果因为一块牌子搞成这样,谁都不乐意看到。希望以后这种误会少点,大家出门玩都能舒心,摊贩也能赚到钱,别再让水果白白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