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8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滴眼药水,就能远离近视?”——别急,这事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这几年,随着孩子近视越来越低龄化,家长们急疯了。
各种“护眼神器”层出不穷,尤其是所谓能“预防近视”的眼药水,成了不少家庭的常备药。但你有没有想过,眼药水真能防近视吗?还是只是个心理安慰?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用最通俗的话告诉你护眼的真相。
1. 眼药水≠护眼神药
市面上常见的“防近视眼药水”,主要有两种:低浓度阿托品和各种“清凉型”眼药水。
前者是有明确医学用途的处方药,后者则大多是保健类产品,主打“缓解疲劳”“消除干涩”等宣传语。但真正能延缓近视发展的,国家认可的,只有一种——低浓度阿托品(0.01%~0.05%)。

这不是营销话术,而是有临床研究支持的。国家卫健委2018年印发的《近视防控指南》就明确指出,低浓度阿托品对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发展有一定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随便滴。
2. 阿托品眼药水,有用但不能乱用
阿托品是一种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眼睛睫状肌的调节功能,减少眼睛疲劳,从而减缓眼轴增长速度,延缓近视发展。注意:它不能逆转已经形成的近视。

而且,它并非适合所有孩子。有些孩子会出现瞳孔扩大、怕光、视物模糊等副作用。尤其是0.1%浓度的阿托品,副作用更明显,现已不推荐用于儿童长期使用。
所以,阿托品不是“滴了就好”的万能药,它只是“延缓”近视发展的一个辅助手段。
3. 清凉型眼药水,更像“心理安慰剂”
再来说说那些常见的非处方眼药水,比如含有薄荷、牛磺酸、维生素B12的“清凉型”眼药水。它们最大的作用,是让眼睛短暂感觉“清爽一点”。但它们根本无法防止近视,更别说治疗近视了。

长期依赖这类眼药水,反而可能刺激眼表,造成干眼、角膜损伤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家长以为“滴了眼药水,眼睛就没事了”,从而忽视了真正有效的护眼手段。
结论很明确:这类眼药水,防不了近视也治不了近视。
4. 真正决定视力的,是“眼轴”
近视的本质,不是你看手机时间久了眼睛累,而是眼轴变长了。眼轴一旦变长,光线就会在视网膜前成像,看东西自然模糊。

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就不可逆。眼药水能缓解调节疲劳,却无法改变眼轴的增长趋势。所以,我们要明确一点:近视不是眼疲劳,也不是眼干,而是眼球结构发生了变化。
5. 想防近视,靠的是“用眼习惯”
既然眼药水不能防,也不能治,那防近视到底该做什么?答案其实一直都很明确: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

国家卫健委早就指出,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延缓近视发生的有效措施。阳光中的蓝光能刺激多巴胺分泌,有助于抑制眼轴增长。
同时,阅读距离要保持在30-40厘米,连续用眼不超过40分钟,做到“一拳一尺一寸”的护眼原则。这些,才是真正能预防近视的“护眼秘籍”。
6. “滴药”≠“治疗”,别被商家套路了

一些商家打着“纯中药配方”、“儿童专用”、“不含激素”的旗号推销眼药水,号称能“逆转近视”“不手术恢复视力”。听着是不是很诱人?
但你要记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逆转近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药监局已多次发布通告,提醒公众警惕“伪科学护眼产品”。凡是自称“包治百病”的,大概率就是收智商税。
7. 孩子近视了怎么办?别慌,也别拖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近视征兆(比如总是眯眼看东西、看东西爱歪头、频繁揉眼),一定要及早带去专业的眼科机构进行验光。必须做的是“医学验光”,而非普通眼镜店的电脑验光。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佩戴眼镜,是否适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是否可以尝试角膜塑形镜(OK镜)等方式来控制眼轴增长。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关键。
8. 防近视是场“持久战”,不能靠一瓶眼药水解决
很多人以为防近视是一件“快刀斩乱麻”的事,以为滴几瓶药水、换副眼镜就能解决。其实不然。

这是一场长期战役,需要家长、学校和孩子三方配合。改变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定期检查视力,才是目前唯一有效且科学的防控策略。
眼药水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不能替代科学护眼的根本方法。
写在最后的话

别再迷信眼药水了。它不是护眼神器,也不是近视克星。想真正保护孩子的视力,靠的不是一瓶药水,而是每天的行为习惯。
别等视力下降了才后悔。防近视,从走出门、放下手机开始。
参考文献: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Z]. 2018
②.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1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