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经文、符咒,乃至令牌上或者法师行仪中,经常出现“敕令”的字样。那么,“敕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符咒中的“敕令”:敕令:chì 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敕令”一词用于道教文书时,借鉴了这一层含义。不过,道教“敕令”发出的主体,不再是民间的帝王,而是尊奉的道教最高三位尊神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分别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玉宸大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有这两层含义,一是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作名词用;二是符箓法篆书写的命令,作动词用。
诫令;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颜师古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
皇帝的诏令。诏书。《宋史·哲宗纪二》:“ 章惇等进《新修敕令式》,惇读於帝前,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
有“敕令”字样的令牌

“敕令”常出现在经文、符咒,令牌和法师内秘中,结合法师的行仪之功,以天尊之神力招神遣将,祛压邪祟,可谓“神威赫赫”的特定之词。不过,世人不可随便称念这一词,以免冒犯仙真之过。
“急急如律令”是指什么意思?

在很多古装玄幻影视剧中,如果碰到有道长行法的桥段,在法事关键时,扮演道长的演员们通常都会有句台词——急急如律令,然后顷刻间,雷鸣电闪,神灵显威。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现实中,道长们进行科仪法事活动时,也时常会说一句“急急如律令”,那这句咒语到底什么意思呢?
咒语的形式,较客气的有“今已知汝名,汝急速去--急急如律令”以及“吾知汝名,急去千里--急急如律令”等咒语。
法师或道士在为人进行各类的祭改补运法术;在这些法术之中,有一类型的法术就叫做“呼名法术”。
道教符咒经常以急急如律令一语结尾。这有两种解释。汉代公文常用“如律令”字样,表示同法律一样须迅速执行。符咒仿效,也是令鬼神迅速执行的意思。另一种解释说“律令”是鬼神名,能行走如飞。“急急如律令”表示要如“律令”一样迅速。《土风录》云:“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
一种说法是:周朝时候一个人名字叫律令,据说他跑得极快,所以死后做了雷公的部属。“急急如律令”,表示要如“律令”一样迅速。《土风录》曰:“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三教搜神大全》曰:“雷部有神名曰健儿,善走,与雷相疾速。”《搜神记》曰:“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小鬼。”
另外一种更被普遍接受的说法则是这样讲的:因为汉代道教兴盛,而汉代的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意思就是下属要严格按照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祖天师张道陵曾官拜巴郡江州令,便将官府公文写法移至道教靖治,用以召神劾鬼, 所以在道教经文、道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急急如律令”、“一如律令”等语句,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后面加上“摄”、“敕”、“疾”等字眼,用来表示急急按照咒语之行,不得有误,但大体上的意义都是号令鬼神疾速承办某事。

东晋葛洪就强调人在登山涉水之时,必须带着各类精怪的厌胜图芨,并且熟知天下鬼之名字。则当这些精灵鬼怪出现时,人们只要能认出这时出现的精灵鬼怪,那些鬼怪就会退却,在此时的“呼名法术”就是与旅人的安全相关。
例如《山海经》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因为在《山海经》里,除了记载各处的地理特征之外,同时也记载了许多类型精灵鬼怪的名字、形状,后世的人就依照这类的材料来分辨精灵鬼怪。除了原先与旅人求平安的功能之外,在道教的发展之中,就将“呼名法术”吸收,应用在一些祭改的仪式之中。
具体表现“呼名法术”的道经,以《洞渊神咒经》最具典型,这部经典的目的就是要克制各类凶鬼,因此记载了克制凶鬼的方法,通常是藉着一连串的咒语来克制这些凶鬼。
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语是一种被认为对鬼神或自然物有感应或禁令的神秘语言:咒语常和以人体真气“禁制”鬼神、外物的气禁术结合在一起,称为禁咒。有时和符一起出现,称做符咒。 道士在施行咒术时又往往借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枣等,这些施过咒术的水、枣也有咒术的效力。
道士中对咒术的效力有极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经》说:“吾含天地?,咒毒杀鬼方,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毒自散,咒诅诅自灭。”道士认为有法力强大的尊神,不断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语传授下来,念动咒语即有几万乃至几百万的天兵天将应召来服役。因此,咒语在道法中越出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咒语在道教中运用广泛:道法凡结坛有净坛咒、镇坛咒;登坛先有卫灵咒;画符有书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诵经先念开经玄蕴咒;至于召将咒则和道书记载的天将神吏一样多;杀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应的咒。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咒就没有道教的法术。同时,咒语已渗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融化进他们的人格中去。道士净手、吃饭、沐浴、理发等都要诵咒。不仅正一派擅于诵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应的咒语。咒语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后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于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的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 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后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 这一咒先是称引雷部神将,兼说其神武,同时也是说明他们职司所在,接着说明开旗(展开召将令旗)召唤他们来到,且令其不许拖延时刻,立即降临。最后以“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的这种结构首先表明它是托于神授、从而也是有神效的。称太上老君、称神霄玉清真王,称天师,都是直接说出尊神的名号,来召役神将、镇压妖邪。 对于比较低级、专供法师役使的神灵,则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制他们的能力。因此道教咒语的施行,与其整个神仙谱系是紧密相联的,其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实践信仰的方式。不过称引神名,并不是道咒特有的现象,甚至不是咒语特有的现象。基督教徒在祈祷之后总要说“奉耶苏基督的名”。
那是对神强烈的信赖敬仰的表现。所以道咒中的称引神名,表明的是许多宗教中共通的对神灵的信仰、依赖,只不过各自的神有不同的面貌罢了。 其更能表达道咒本身特色的还是下一方面:它表明咒语是对祈使对象的命令,而“如律令”,既是催促,又是强调其命令必须执行,不执行,则依律惩罚。咒语的内容都直言不讳地讲清命令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道教咒语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一般说来,中国的民众对待宗教的态度,以祈求解决眼前的困难为主导,求得平安便算有福。象西方社会和印度人那种对神灵的虔诚皈依,是有相当差距的。
大悲咒的特点,在叫人先皈依,倘皈依了,一念它,观音就能帮助解决各种魔难,直至接引他上西方极乐世界,念咒的本身就是皈依。道咒则是直接驱策鬼神,让它们走开或者完成凡人无法完成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实的目的是前提,对神的敬仰,乃以当下直接的利益为中心。 道教咒语的这一特点规定了每一咒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所以道咒各有针对性,数量极多。
念咒与气禁: 念咒时常常要求与体内的运气、在意念中存想相关的神灵形象(存想)统一起来。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内气作用于对象,使之受到控制,或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禁咒,又称气禁,简称为禁。气禁的方法在中国古代道术中就已经使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吴越地方有称为禁咒法的,很有显著的效验,(那原因)是法师气充沛。”
(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从近几年来考古发现看,气禁流行的地区不限于吴越地区。楚、蜀等地区都有类似的方术。据葛洪的记载,禁咒的应用范围广泛,有入大疫不受传染、驱逐邪魅,禁虎豹蛇蜂、为人治病,乃至于禁水倒流等。气禁术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法的一部分,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阶箓中专有一种《禁气箓》,可见已经是整个法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道士在念咒时与内气的发放相伴随,念咒兼有以气作用于对象(通常称为布气,又称内气外运),因此对于道士平时的炼气,提出了一定要求。 需要牢记的是,作为一句咒语,“急急如律令”不可随意说出,必须是受过法箓、道戒、有相应法职的道教法师才能够凭咒向鬼神发号施令,而我们普通信士如果在持诵经典时遇到此咒,跳过不读即可。


• 修道之人需要学会称念这句话的正确方式,方能真正获取无量福报!
• 2025乙巳年,诸神圣诞日,这些日子上香拜神最灵验!(建议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