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让日本民众的心再次悬起:4月14日至20日这一周,日本超市5公斤装大米的平均售价比前一周上涨3日元,达到4220日元,已连续16周攀升,再次刷新了可比较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价格已是去年同期(2088日元)的两倍多。

自去年夏天起,日本米价就开启了上涨之路。2024年极端高温天气肆虐日本,多个主要稻米产区深受其害,新潟县、秋田县等更是重灾区。水稻在高温的侵袭下,生长周期紊乱,空壳率大幅提高,导致单产锐减23%。这场天灾让日本的大米产量急剧下降,库存也随之降至近十年最低。
祸不单行,日本政府长期推行的稻田“减耕令”(即“减反政策” )也在此时产生了负面效应。该政策旨在通过限制水稻耕种面积,维持大米价格,保护农民收入。但长期下来,却导致大米产量逐年下降,即便后续有政策调整,其负面影响已然形成。当市场遭遇大米紧缺时,政府反应迟缓,延迟启动储备粮投放,没能及时平抑米价,使得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愈发严重 。
市场投机行为也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2024年,大量大米被农业产业公司、外国资本等主体囤积,批发商直接从农户收购高价大米,形成非理性竞价。民众受自然灾害预警影响,产生恐慌性抢购心理,进一步扰乱了市场秩序,米价也在这场混乱中不断攀升。
为了平抑米价,日本政府于3月下旬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米。但这一举措却收效甚微,储备米不仅投放量和投放范围有限,从投标到摆上货架的整个流通过程还较为耗时,使得储备米目前还未对大米零售价产生明显影响。截至3月底,首批投放的大约14.2万吨储备米,进入零售端的只有461吨,占比仅千分之三,实在是杯水车薪。
大米价格的持续上涨,让日本民众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不少家庭开始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其他主食来代替大米。一些便利店用意大利面替换了盒饭里的米饭;餐馆也改变了以往的添饭规则,从免费添饭变为每人限供一碗米饭。大阪府交野市更是宣布,当地所有中小学下学期开始将减少米饭供应次数,由每周三次改为两次,用面包来代替米饭。若米价继续上涨,甚至可能减至每周一次。
不仅如此,米价的上涨还带动了其他物价的上升。以大米为原料的商品价格环比上涨70.9%,饭团、寿司等与大米相关的食品价格纷纷上涨。今年2月,日本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升3.0%,民众的生活成本显著增加。
在日本国内米价高企不下,民众为米价苦恼之时,邻国韩国的大米却因价格优势进入了日本民众的视野。4月8日,韩国农协向日本出口了两吨大米,这是35年来韩国首次向日本出口大米,且这批大米迅速售罄,后续还将追加20吨。韩国大米的零售价约为日本的三分之一,不少日本游客在去韩国旅游时,都会顺便带大米回国。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日本人分享从韩国“背米”回国的经验,包括通关所需材料、手续和费用等 。
面对如此棘手的米价问题,日本政府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除了持续投放储备米外,农林水产省还计划将2025年度水稻种植面积扩大5%。然而,在日本农村老龄化率超28%的现状下,扩大种植面积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难题。东京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提议建立“大米期货对冲机制”,却遭到了传统农户的强烈反对 。
日本此次大米价格的异常上涨,是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反映出的农业政策问题、市场监管问题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问题,都值得深入反思。对于日本民众而言,何时能再次吃上价格合理的大米,仍然充满未知 。而这一事件也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