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警惕无处不在的塑料微粒危害!
生活在线资讯

一、什么是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是指粒径在1微米至5毫米之间的微小颗粒,主要由塑料制品分解而来。

2004年,英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有些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

塑料微粒可以来自产品包装、服装、车辆等物品,也可以来自我们平时接触的塑料制品,例如牙刷、杯子、塑料袋、水瓶等。

二、塑料微粒无处不在

参考消息网2021年12月26日据法新社巴黎12月21日报道,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塑料微粒无处不在,哪怕是在风速快到足以让塑料微粒飞行万里的地球对流层高空。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中都已探测到。海洋来源最值得关注,塑料离开海洋进入高空,无休止地、周而复始地到处移动。这些微粒特别小,足以吸入人体。

三、微塑料严重侵入人类机体

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告在人体肠道中发现微塑料。

2019年,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婴幼儿的粪便中检测出微塑料。

2020年,美国化学会年会报告在人体的肝、脾、胃以及肺部等多个器官组织样本中检测出微塑料。

2024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发表在老牌毒理学期刊 Toxic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在62 个胎盘样本检测出微塑料,发现率高达100%。

由此可见,微塑料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

日常生活中,吃鱼除了小心鱼刺,还要担心微塑料;喝水除了小心被呛,还要担心微塑料;买衣除了小心挨宰,还要担心微塑料……微塑料还会存在于下列物品中。

存在于果蔬等农作物中。一项中国和荷兰的联合研究发现,莴苣和小麦作物根部的裂缝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后传播到可食用部分。这意味着,通过食物链传递,微塑料可能存在于所有饮食中。包括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生菜、西兰花、苹果等均有微塑料成分。

存在于海鲜中。鱼的胃肠道和腮均可能被微塑料污染,研究发现有32%的鱼类背肌会被微塑料污染;贝类在进食时会过滤大量的海水,这个过程中也会累积大量的微塑料。而人们在吃贝类的时候往往不会去除肠道,这样一来微塑料的摄入会明显增加。

存在于食盐和食糖中。仁川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对全球39个品牌的食盐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超9成的样品都检测出微塑料,而微塑料含量最多的食盐样本竟然是来自亚洲的海盐。有研究人员评估了超市购买的5个品牌包装糖以及2个散装糖,结果是均含有微塑料。

存在于瓶装水和饮料中。爱喝瓶装水和饮料的人,每年可能会摄入21.1万颗微塑料。

存在于茶包中。茶包袋本身可能添加了塑料,加热到95℃的水中浸泡一个茶袋可能会在杯子里释放约116亿个微塑料颗粒。

存在于一次性湿巾中。湿巾含有无法被生物降解的塑料纤维。

存在于衣服中。衣服标签上面写的“聚酯纤维”就是塑料,如时下流行的摇粒绒,就含有大量塑料微纤维成分。清洗聚酯、聚酰胺和氨纶纤维等材料制成的衣物时会掉落约70万根微纤维。

存在于洗涤凝珠、片剂中。洗涤剂、消毒水都包含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微塑料。

存在于空气中。塑料微粒会散布在空气中散播,如衣物因摩擦、烘干脱落的微塑料,散布在空气中成为可吸入粉尘进入人体。

科学家分析,微塑料进入人体主要有三种途径:食物摄入、空气吸入和医疗系统摄入。平均每人每周摄入的塑料量大约相当于一张信用卡(5克)以这种速度,每人可以在十年内吃掉2.5公斤的塑料,跟一个标准的救生圈差不多大。

四、人类血液和精液中发现微塑料

权威学术期刊《国际环境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荷兰科学家首次在人类的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粒子。这表明微塑料粒子既会在全身游动,也可能驻留在某些器官中。

研究人员分析了22份来自匿名捐献者的血液样品,他们都是健康的成年人。检测结果发现,其中17份中含有微塑料颗粒,这意味着77%的人体血液中含有微塑料,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该研究追踪直径小到只有0.0007毫米的塑料粒子,有的血液样品中查到含有两三种不同类型的塑料。这些细小的微塑料,日夜不休地流淌在血液里,循环到人体各个器官,堪称“隐形杀手”。

2024年5年,青岛大学附属山东省妇女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整体环境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济南36位进行了婚前健康评估的受试者(均没有从事塑料行业)精液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精液中的微塑料检出率为100%。最为常见的类型为聚苯乙烯,占比31%,这一类物质通常是用来制作一次性饭盒,其次为聚乙烯、聚氯乙烯。

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毒理学》上的研究也指出,微塑料已经浸入人类睾丸,所分析的样本内检出率为100%,平均微塑料浓度为328.44μg/g。最为常见的为聚乙烯材质,是塑料袋、瓶子的主要材质。

五、瓶装水中明显存在塑料微粒

瓶装水本身被包装在塑料瓶中,而这些瓶子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会渐渐分解;而且在矿泉水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机器设备、容器等也是由塑料制成的,因此也可能会产生塑料微粒。

科学家曾对全球9个不同国家250瓶瓶装水进行检测发现,这些所谓名牌瓶装水普遍含有塑胶颗粒。美国一家调查机构发布的报告称,对全球各地14个国家的自来水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83%的自来水样品中都含有塑胶微粒。

六、塑料微粒可能对人体有害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对于人体而言,吸入或摄入塑料微粒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会导致慢性炎症 婴儿或是微塑料最大受害者。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微塑料颗粒只会停留在肠胃中,进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不会对健康构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荷兰的研究表明,微塑料绝不仅是进入消化系统,也能被吸收进血液,进而循环累积在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中。专家虽未能确定其对健康影响,但担忧微塑料致癌及损害人体细胞,可能会导致人体细胞死亡、细胞壁损伤和过敏反应及人类炎症性肠病。小鼠研究还表明,微塑料可能渗入血脑屏障,进而导致高胆固醇和心脏病。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含有塑料微粒的环境下,会增加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山东省妇女儿童医院的研究表明,在检出含有有聚氯乙烯微塑料的精液样本中,精子牵线运动能力明显下降,这意味着微塑料可能对男性的生殖健康产生了危害。

有关数据显示,仅在2018年与塑料化学制品相关的健康问题就导致美国医疗保健系统损失了2490亿美元。包括有男女性不育症、神经发育障碍、癌症、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这些疾病都与微塑料内含有的化学添加剂相关。

婴儿或许是微塑料最大的受害者。有研究发现,婴儿粪便中的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10倍,这很可能是塑料婴儿奶瓶导致的后果。

七、尽量减少摄入塑料微粒的风险

虽然目前难以完全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摄入塑料微粒,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风险。

(1)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不过度滥用,包括吸管、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外卖盒等,用后不随意丢弃;如果一定要使用,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

(2)减少塑料用品的直接接触。塑料瓶装水内的微塑料含量是自来水的2倍,生活中建议少喝瓶装水,自己烧开水喝会健康一些。瓶装水、饮料等饮用过程中,注意不要将嘴唇直接贴在塑料瓶口上,尽量使用陶瓷、玻璃等非塑料材质的饮水器具等。不要把塑料盒制品放微波炉加热,塑料制品加热后析出的微塑料会明显增加。购买衣物时,尽量选择棉织物等天然材质衣物。选择个人护理品时,注意查看成分表,尽量不选择带塑料磨砂成分的。

(3)少点外卖,少吃加工食品。外卖的包装盒多为一次性塑料制品,经常吃外卖会让身体摄入更多的微塑料。如果一定要用的话,尽量选择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加工食品的外包装非常繁杂,食品受到微塑料感染的风险会大增,日常要尽量少吃。

(4)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不要将塑料垃圾随处乱扔,尤其不要丟如河流海洋中。做好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与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辅相成。

主要参考来源:

1.“塑料微粒无处不在:陆地、海洋、大气均已发现。”参考消息,2021-12-26;

2.“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人民资讯转自华商网,2022-03-31 ;

3.“矿泉水中是否存在塑料微粒?”百度,东莞市千泰塑胶原料有限公司;

4.“无处不在!山东新研究:微塑料已浸入人类精液,检出率达100%”小九唠健康,2024-06-16。

编辑:长啸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