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宋时文人雅士将“听香”之趣融入日常,香插便成了文人案头不可或缺的清供雅物。至明清,香插艺术臻于鼎盛,材质从铜炉银盏到竹木瓷石,尽显东方美学风雅与文人雅致情怀。此刻,我手中这方俄罗斯碧玉雕琢的香插,宛如凝固的宋词,将文人雅趣与天地灵气凝于方寸,又似流动的水墨长卷,把吉祥祈愿与自然灵动尽纳盈盈碧色。

莲鱼和鸣,祥雅交融
“连年有余”这一意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莲,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其高洁之姿恰似君子风骨,令人心生敬仰。在传统文化里,莲象征着连绵不绝的生命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代代延续的深切祈愿。

鱼,灵动活泼,在水中自在游弋,充满勃勃生机。“鱼”与“余”谐音,寓意着富足美满。莲与鱼的结合,宛如天作之合,构成了一幅充满吉祥寓意的绝美画卷,生动再现了《诗经》中“鱼在在藻,有颁其首”所描绘的活泼场景。

“连年有余”既承载着农耕文明对丰收的殷切期盼,同时,它也契合了文人雅士对清逸生活的向往。文人墨客追求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心境,向往如莲般高洁、如鱼般自在的生活状态,在山水田园间寻觅心灵归宿,于诗词歌赋中抒发对清逸生活的赞美与追求。

我曾见过无数匠人演绎的“连年有余”题材,或工笔精描,或写意挥洒,却鲜有能如这件香插一般,将“有余”之趣与“清雅”之韵糅合得如此巧妙。那鱼跃莲动的蓬勃生机,竟能化作掌中一方静谧的诗章,于无声处诉说着无尽意趣。

以刀为笔,方寸乾坤
玉雕之妙,在于化刚为柔,于方寸之间纳天地万象。这件香插以俄罗斯碧玉为材,其色如春水初融,温润中透着灵动生机;其质若凝脂生烟,细腻间蕴含着无尽韵味。香插整体呈长方斗形,四边弧线流畅自然,似方似圆,巧妙暗合“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

器壁内外光洁如镜,却并非一味求简。匠人以“减法”留白,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以“加法”点睛,将主题浓缩于方寸之间,尽显匠心独运。玉料一侧的深绿与黑沁,本是天地淬炼的印记,却被匠人化作点睛之笔。

俏色巧雕的金鱼昂首吞珠,尾鳍舒展如舞,仿佛即将跃出玉壁,游向人间;莲苞含羞待放,水珠悬而未坠,莲蓬上的莲子颗颗饱满,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听见盛夏荷塘的蛙鸣与蝉语。这般以静写动、以实寓虚的造境手法,正是玉雕“以刀代笔”的至高境界,将玉雕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余三面则全然素净,唯余玉质本身的温润光泽,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让人得以在心中勾勒出整个荷塘的盛景。外底椭圆棱脚的设计,既保证了器物的稳定性,又赋予其灵动之感,仿佛随时会随烟波荡漾而去,令人心驰神往。

香插之用,虽原为点香,但此器之妙,更在于其“无用之用”。当一炷沉香轻插于中柱,青烟自莲茎旁袅袅升起,宛如云雾缭绕荷塘,又似时光在玉色中缓缓流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藏玉二十余载,我常想:玉雕之美,究竟美在何处?是玉质的温润细腻,是工艺的精湛绝伦?然而,更深层次的,则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连年有余”四字,是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深情,是商贾世家对富足的期许,亦是文人墨客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而今,当这方香插置于现代书房,它便成了连接古今的密码——我们焚香静思时,闻的是沉香,见的却是千年前的月光洒满荷塘;抚玉把玩时,触的是温润,品的却是匠人将时光凝固于方寸的赤诚。

连年有余,香插,俄罗斯碧玉,肉质非常细腻,可过灯,润度很好,油分十足,扬州名家精工,尺寸约56.5*48.2*18mm,重约50.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