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武则天何许人也?父亲武士彟眼光毒辣,完成从商人到大唐功臣蜕变
趣趣大盘点

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一条来自民间的谶言传入皇宫。谶言不知从何处而来,扰得人心绪纷乱。

让人更闹心的是,太白星又在大白天出来溜达,和武德九年(626年)一样,这次太史令说:太白昼见,女主昌。

谁是女主武王?女主,武王!

很快这个女主就浮出水面,一个身上印了四个武字的人,李君羡。

官职:右武卫将军。

爵位:武连县公。

驻守地:玄武门。

最关键的是他在一次宴会行酒令时,说出了自己的乳名:五娘。

五娘,不就应了女主?玄武门,没人比李世民更明白玄武门有多重要。

李君羡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贬为华州刺史。有人举报李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太宗直接下旨将李君羡斩首,家产充公,家人没入奴籍。

妖人,不过是一个名叫员道信的老百姓,爱好佛法,说自己能入定不吃饭。所谓图谋不轨,就是两个人交了朋友,经常来往。皇上盯着你想让你死的时候,没有这个员道信,也会有方道信、长道信、短道信。人生是多么无常,好好的命就这么丢了。

李君羡被杀了,可太白星还明晃晃地挂在天上,盯着太宗李世民。

太宗召来太史令李淳风,问他对谶言的看法。

李淳风是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所著的《乙巳占》具有极高的文化史、科技史价值。李淳风在唐朝的太史局工作了四十年,在后世被越传越神。

李淳风对皇帝说:“征兆所应之人已在陛下宫中。从现在算起,不超过三十年,此人当有天下,她会把李氏子孙屠戮殆尽。”

“杀光所有可疑的人,能不能免除灾祸?”太宗问道。

太宗不是一个嗜杀的皇帝,但是遇到会威胁李唐国祚延续的事,他宁可错杀,不会放过。

李君羡,那是跟着他讨伐过刘武周、王世充的猛将,也是说杀就杀了。李淳风看着皇帝眼中毫无掩饰的杀机,平静地说:“上天的意志,哪是能力所能对抗?王者不死!为此大肆屠戮,只不过是多伤害无辜的性命而已。此人已在宫中成为陛下眷属,再过三十年,她年岁已老,或许会生出几分慈心,使后果不那么惨烈。如果现在杀了她,上天再令她转世,三十年后她正值壮年,恐怕陛下的子孙一个都留不下了!

《旧唐书》《定命录》《太平广记》都记录了这个传说,说法略有不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针对太子李治的宫廷内斗仍未平息。太宗对李治这个太子并不十分满意,嫡出的皇子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但是还有庶出的皇子,太宗皇帝的第三子郁林王。

李恪,性格样貌都很像太宗,太宗又动了废立太子的心思,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下,太宗才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李恪和长孙无忌因此结怨,埋下了李恪后来被诛杀的祸根。

李泰本人被贬到郧乡去了,但是他的党羽还在朝中,虽然李治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太宗皇帝对魏王的宠爱谁都看得出来,把李泰召回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么多人都盯着太子的位置,自然也有人盯着太子李治这个人。这时太宗的后宫中有一个姓武的才人和太子李治的关系非比寻常。如果这种特殊关系被人发现端倪,那他们极有可能编出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言。会不会有人故意引人关注太宗皇帝后宫的武姓女子,通过这个武姓后宫去牵连太子李治?当然,这只是猜测。

太子李治本人柔弱,但是他有一个大权在握的舅舅长孙无忌,今天的太子就是明天的皇帝,李泰已经被废,李恪毕竟只是庶出皇子,他们和有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功臣集团维护的李治相比,还是李治的胜算大。两边都不得罪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武姓才人入宫已经十年。岁月蹉跎,时光流逝,最美好的年华一点点流逝。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普通的后宫才人后来会成了大唐的皇后,更不会想 到她真的“代有天下”。

她未出嫁时的名字历史中没有记载,做太宗才人时,太宗赐名“媚”,她自己称帝后自己创造了一个“曌”字,作为名字。现在人们常把她的姓和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并用,称她为“武则天”。

武姓是小姓,武则天的门第并非显赫世家,世系不明。武氏祖父武华。父亲武士彟是山西一带的木材商人,古代社会地位排序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按唐代后宫妃嫔皆选自五品以上官员家庭的要求,这样的家世根本不可能成为后宫妃嫔。但是武士彟不仅摆脱了商人的身份,还成为朝廷大员。为了挤进体制内,武士彟费尽心思,努力多年。

隋炀帝大兴土木,营造东都洛阳。武士彟从中发现机会,利用自己木材商人的身份,借营建工程之机,结识观王杨雄,顺利的话武士除了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但是他得罪了尚书令杨素,险些丢了性命,靠着杨雄等人的营救逃得一命,回了并州老家。

这次经历更坚定了他的信念,在这个身份等级社会,一定得摆脱商人身份,进入官场,不然永远得对着别人点头哈腰,遇到事情只能任人宰割。武士彟借隋末动乱的机会买了个鹰扬府队正的低级军职。

隋末动乱,群雄并起,武士彟从中寻找机会,他看中了李渊。

李渊在一次行军过程中,路过武士彟家,武士彟款待李渊。多年的经商经历,让武士彟拥有毒辣的眼光,他一见李渊就认定这个人“雄杰简易,聪明神武,此可从事矣”。

于是武士彟一会儿说自己听到空中有称唐公为天子者,一会儿又说自己曾经梦见李渊骑马登天,以手们日月。

后来还自己撰写兵书献给李渊。前面那些一看就是自己胡编的谄媚之言,听着舒服但是并不重要。这两部兵书真正是送到了李渊心坎上。倒不是兵书写得有多好,内容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表明了武士彟鼓励自己起兵,愿意支持自己起兵的立场。一个精明能干、家底丰厚的支持者,正是暗中积蓄力量的李渊所急需的“人才”。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委任资金雄厚的武士彟为司铠参军,司铠参军是管理武器兵仗的军需官,武士彟走上了从政之路。

本来只是想借武士彟的家财支持自己事业的李渊没想到武士彟的用处不止于此。李渊起兵前在太原悄悄准备,被隋炀帝埋在他身边的钉子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察觉,但是他们没有证据,所以选择对逃避兵役的刘弘基、长孙顺德下手,武士彟出言劝阻:“逮捕唐公的亲信,得罪了唐公,没什么好处。”李渊寻找借口大举募兵的时候,这俩钉子又想调查李渊,武士彟再次出言劝阻。

武士彟三言两语就消除了两次危险,两次可能让李渊起兵计划胎死腹中的危险,此后他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

李渊在太原起兵,武士彟一路追随,因功被封为寿阳县开国公,赐食邑一千户。

李渊攻取长安后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增食邑一千户,赐宅一所。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大唐建国,武士彟名列二等功臣十四人之一,授衔“太原元谋勋效功臣”,给予有最罪可免死一次的特权,任命为库部郎。

武德三年(620年),武士彟升任工部尚书,正三品。

武士彟的飞快晋升,可不仅仅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他手中的钱财,武士彟是个有能力的工作狂。商人擅长投机,武士彟工作起来却一点都不投机取巧,他勤勤恳恳,恪尽职守,而且很有成绩。

武士彟原配夫人相里氏是胡人的后代,两人育有四个儿子,她陪武士彟走过最艰难的岁月。武德三年(620年)他们接连失去两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相里氏第二年也因病撒手人寰。

武士彟在接连痛失至亲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岗位,李渊亲自下敕书褒扬武士彟:“忠节有余,去年儿天,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殉国,举无以比!”(《册府元龟》卷六二七)

正是在之后的某一年,李渊给武士彟指婚杨隋宗室女为妻。

杨氏出身弘农杨氏,和隋朝皇室同宗不同房。杨氏所在的这一支盛产宰相,伯父杨雄和父亲杨达都曾是隋朝的宰相,伯父杨雄的两个儿子杨恭仁、杨师道分别在武德年间和贞观年间担任过宰相一职。杨雄即隋四贵之一的观 王。杨氏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才情学识都非常出众,就是婚事不顺,又因笃信佛法决定终身不嫁。

如果不是杨达已经在大业八年(612年)死于东征高丽途中,而且婚事由高祖亲自牵线,又有高祖女儿桂阳公主主婚,弘农杨氏的女儿是不会嫁到武士彟这种小姓人家来的。

在极重门第的隋唐年间,关陇贵族连皇子龙孙都不放在眼里。李渊给武士彟指婚,也有借联姻抬高武氏门楣的意思。

大龄剩女杨氏嫁给武士彟时已经年逾四十,婚后她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就是后来的韩国夫人,嫁给了贺兰氏。二女儿武则天,三女儿出嫁后不久去世。

武德七年(624年),李渊命裴寂、萧瑀等人以《开皇律》为基础开始唐朝的法治建设。武士彟参与《武德律令》的修订工作,因功晋爵为应国公。这一年,武则天出生在长安。

武德八年(625年),有人告发镇守扬州的赵郡王李孝恭谋反,李渊把李孝恭召还至长安审讯,又令武士彟驰赴扬州,任检校扬州都督府长史,武士彟离开长安。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事变爆发,武士獲被短暂地召回长安,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外放生涯,历任豫州、利州、荆州都督。幼年武则天从这时开始跟随父亲辗转各地。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消息传到荆州,武士彟痛哭不止,悲恸之下竟至口吐鲜血,而后一病不起。太宗多次派遣名医赴荆州诊治,都没有起色,武士彟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去世后,太宗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定”,特命时任并州都督的李勣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由官府支出,由朝廷制作灵舆送武士彟灵枢回并州老家安葬。

武士彟和高祖李渊这段君臣情谊,虽从各怀目的、各取所需开始,而后武士彟冒着身家性命之险陪同李渊自太原起兵,一路走来,历经岁月蹉跎、世事变迁,武士彟为臣,兢兢业业,鞠躬尽瘁,高祖为君,体恤属下,给予信任,堪称一段君臣佳话。

武士彟去世时,武则天十二岁,天真烂漫的童年戛然而止。在之后旷日持久的家族纷争中,一个狠辣果决、工于心计、城府极深的女子渐渐长成。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娘家是出过宰相的名门望族,能下嫁武士彟,是因高祖指婚,公主主婚,不然她宁愿终老佛堂,也不会嫁到这种小门小户来。

武士彟因此对杨氏极其珍视,希望可以把家业传给杨氏所生的孩子,无奈杨氏冒着高龄生产的危险,连生三胎都是女儿,武士彟这才不得已把官爵传给相里氏的孩子武元庆和武元爽,武元庆和武元爽因此对杨氏母女怀恨 心。

武士彟去世后,已经成年的武元庆、武元爽承袭了官爵,他们对杨氏母女非常不好,而且武士彟兄长的儿子武惟良、武怀运对她们态度也非常厌恶《新唐书·后妃传》:始,兄子惟良、怀运与元庆等遇杨及后礼薄。

《新唐书·武士传》:士卒后,诸子事杨不尽礼。

每天面对排挤,冷嘲热讽,各种软刀子,一向性格坚韧的杨氏只能通过抄写佛经追忆亡夫度日来得到慰藉。武则天的外祖父杨达早已去世,但是杨氏家族不是没有人了,实在活不下去的杨氏带着女儿们投奔了堂弟杨师道。

杨师道是观王杨雄幼子,高祖皇帝女儿桂阳公主驸马,杨师道出任灵州总管时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册封安德郡公。

贞观十年(636年),杨师道被擢升为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

武则天和母亲得到舅舅的照顾,日子好过了许多。

除了在朝为官的舅舅杨师道,武则天还有一个姨娘在宫中做太宗皇帝的嫔妃。不知道是通过哪层关系,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可能只是因为是功臣之女循例人宫,也可能是因为了某种目的,贞观十一年(637年),时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因“美容止”被选入宫廷。

得到女儿要入宫的消息,杨氏老夫人非常不舍。深宫寂寞,皇帝年老,女儿还这么小,人宫后不知是祸是福,杨氏“恸泣与诀”。武则天却说:“见天子庸知非福。”(《新唐书·后妃传》)

武则天入宫后授封正五品才人,太宗赐号武媚。

武媚无媚。太宗赐这个号可能是见武才人才思敏捷、举止优雅、长相妩媚。可是武则天是个和媚不沾边的女子。

太宗皇帝爱马如命,一次他得了一匹狮子骢。骢是指青白杂毛的马,因鬃毛很长又带卷,很像狮子,名曰狮子骢。

《朝野佥载》中记载:“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其鬃曳地,号曰狮子骢。惟郎将裴仁基能驭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宝马都是难驯服的,太宗新得的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

武则天恰好当值,在旁边站着。她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资治通鉴》卷二○六)

一条铁鞭,一只铁锤,一把匕首。用铁鞭抽打它的背部,如若不服,就用铁锤击打头部,如果还是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

看着这个长相妩媚、年纪不大的小姑娘,轻飘飘地描绘如此血腥的场面,不知道太宗皇帝内心有何感想。武则天晚年回忆起这件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她说:“太宗壮朕之志!”

少年可以轻狂,少女就不能狂妄吗?太宗大概是喜欢她的,只是没把武则天当作一个女子来喜欢。这个武才人如果是个男孩子,放到军中岂不更 好?别的后宫争宠都要或真或假地演一演温柔可人,武才人的路数真的是没有见过。

后人对武则天在太宗皇帝身边的情况做过种种设想,讨论最多的是太宗是否宠幸过武才人。

持不喜欢所以无宠或者少恩宠看法的人认为:唐太宗一生共有十四子、二十一女,武则天后来生育过四子二女,两人生育能力正常,武则天在太宗后宫十几年,如果有恩宠就有机会怀孕生子。再者武则天在此期间位分没有晋升,而和她同时期人宫的徐惠由正五品才人升为正二品充容,位列九嫔。所以太宗皇帝不喜欢武则天,因此没有宠幸过武才人,或者极少宠幸。

另一种观点认为太宗皇帝喜欢武则天,但是没有恩宠,他们的理由是:太宗除了最小的儿子曹王李明出生年份不详外,其他子女全部生于贞观八年(634年)之前。而武则天进宫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分析认为这段时间太宗皇帝的身体可能出现问题,后宫众人皆无恩宠,所以不能通过子嗣数量来判断这个问题。和武则天同时期入宫的年龄相仿的徐惠,位分从正五品晋升到正二品也没有生下子嗣。

武才人的位分虽然没得到晋升,但是她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她一定会经常出现在太宗面前。如果皇帝不喜欢这个人,就不会给她才人这个岗位。

至于为什么没得到晋升,宫廷宴饮,事关皇家脸面,得是个有能力的妥帖人放在这个岗位上才行,没有晋升可能反而是因为能力太出众了。

后宫的功能不只是给皇家延绵子嗣。宫廷作为皇帝所在之地,要承担很多功能。

当时唐朝建立“内官”制度,皇帝后宫有一后、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计一百二十一人,各有品位,并有一定的职掌。

宫中妃嫔按品级,各有所司,月例银子不是白发的。后宫中绝大多数人,过的也是上班干活,下班吃饭睡觉,到了时间领工资的日子。

正五品才人职责是“掌叙宴寝,理丝枲,以献岁功”(《旧唐书·职官制》),即负责安排皇帝宴饮、起居,督促低等宫女从事丝、麻纺织等工作。武则天虽不至于“每夜停灯熨御衣”“舞来汗湿罗衣彻”,也得时时谨慎,处处尽心地工作,皇帝跟前的工作,偷不了懒。

天生精力充沛的武则天在后宫工作期间,其组织协调能力,察言观色洞察人心的能力必然得到了锻炼。武则天能在太宗皇帝生病时经常见到太子李治,说明她是经常跟在太宗身边的,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学习太宗皇帝如何处理政务,这为她后来辅助高宗李治处理朝政和自己称帝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千古一帝身边学习如何治理国家,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被太宗悉心教导的皇子们也不一定有武则天这个“偷师学艺”的成绩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皇帝去世的两年前,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为懿,陪葬昭陵。

失去了娘家的助力,老皇帝的身体眼看着一年不如一年,自己大好年华,难道就这么蹉跎下去?

当一个人无所倚仗,只能靠自己时,平日难以抉择的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决断。

身份等级社会,男权时代,拿到权利是需要敲门砖的,比如你首先得是个男人。

回想父亲去世之后,自己和母亲品尝过的那些人情冷暖,体验到的那些世态炎凉,所经受的排挤和欺凌,武则天发誓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什么才情,什么学识,都不如权力能解决问题,既然没生个男儿身,那就利用男人的心。能有机会出人后宫的哪个不是权势在手的人?而仅次于皇帝的,是太子。

若想在太宗百年之后有机会翻身,除了新任皇帝,不会再有第二人了。连出宫的普通宫女做了别人的外室都要算通奸,谁敢把先皇的妃嫔带出宫去。

《唐会要》卷三记载李治对武则天,“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悦之”是喜欢上的意思。这是说李治先动了心思。但谁先采取了行动没有记录,如果是武则天先采取行动,而被李治拒绝,那对于当时还是太宗后宫的武则天来说,打击一定是致命的,据此推测应该是李治先采取了行动。

但在李治行动之前,心思过人的武则天,一定对这个年轻人的炙热的目光有所察觉,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太子李治,如同当年她父亲选择支持李渊。经常跟在太宗皇帝身边的武则天,寻找机会单独说上几句,传递个消息,磋磨出点情意···

这一段时间太宗后宫之事能确切知道的事情不多,史书没能留下太多记录。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推测,而如何付度皆在人心。这段历史中的武则天如同乾陵前那块无字碑,是历史给我们的留白,任凭我们去描绘,去揣摩,去编织。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六月,唐高宗李治在太极殿继位,时年二十二岁。

八月前后,武媚娘随嫔御之例出家,入感业寺为尼,时年二十六岁。青灯下,古佛前,梵音声声。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