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4月25日刊出一篇有意思的报道:《28岁存100万躺平?攒够退休钱最快也要32年》。
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样的帖子:“28岁存款100万退休躺平”或者“30岁存200万靠利息生活”。仿佛只要咬牙攒够一笔钱,就能立刻告别工作,过上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理想生活。
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住户存款增加了14.26万亿元,至此人均储蓄首次超过10万元大关,达到10.7万。
但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3.7%的二线及以上城市年轻人存款不足10万,其中还有12.2%的人没有存款。能够真正存到100万以上的不过是金字塔尖的6.3%。
另据调查,而当被问到要存多少钱才能让自己退休时,23.1%的人选择了“50-100万”,27.6%的人选择了“100-200万”。
关于“提前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算法:当存款达到一年生活费的25倍时,就可以靠4%的理财收益实现退休生活。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年消费支出最新数据作为退休后的日常开支标准,把这个数字乘以25,就是提前退休的“存款底线”。如果退休后在21个大城市中消费最高的杭州生活,你需要142万的个人存款;如果在消费相对最低的哈尔滨生活,你需要77万的个人存款。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存款数只是保证你活在当地的平均线上,与传说中的“财富自由”是两码事。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30岁左右攒下足够退休的钱,那可真的太难了。(以上为引用、摘编部分)

人均存款10万元,但这样一个人均数据,实际意义并不大。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美国,拥有较多存款的年龄层,显然是45岁以上人群。而在45岁以上人群甚至60岁以上人群中,存款额的分布也是高度失衡的,也就是相当数量的人根本没有存款,相当数量的人存款仅够1年房租或支付一次不大的疾病的住院自付部分,当然那也会有一部分人的存款真正意义上可以达到所谓的“财富自由”。
平均数往往只能说明符合统计意义的调查对象中,一部分对象的财力或其他数值遥遥领先于他人,以至于可以以这部分对象较少人数所拥有的财力或其他数值,拉动数量远远更多的其他人,达到一个看似很理想的平均数。
年轻人的存款显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不均衡程度还要显著高于更年长的其他几个年龄段。这是因为,除了收入情况分化以外,年轻人的支出方式以及支出项目有别于其他几个年龄段的人们。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自己对于工作、生活(以及学习)都丧失了兴趣,但总体上来说,在未满35岁尤其是未满30岁的时候,人的各种欲望、兴趣、好奇更加旺盛。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运转奥秘就是,不断将原本可以通过人自主、自助完成的很多任务,完成特定需求的方式转化为消费,比如经济学家所说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在很多家庭的收入严重下降后,人们往往被迫放弃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很多消费项目,而是自行花费时间完成,往往也会发现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再如,所谓制造仪式感的各种消费,例如一些节日的礼物、节庆食物、电子产品、旅游,所谓强化和维持社会联系的各种消费,例如跟朋友一起去喝星巴克、约吃火锅、一起看电影,如此种种,如果真的要躺平生活的人,是可以剥离掉这些消费的。
反过来说,年轻人所说的躺平,往往是维持既有的仪式感,保持既有的社会联系,保留着大量的消费选择,然后感叹生活太卷。这并不是真正的躺平。
真正的躺平,出现在中年危机的相当数量的人群中,以及这些人所在的家庭中。工作机会岌岌可危或者根本就难以获得,收入锐减,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刚性开支如房贷、生活费、孩子教育费用、父母养老和医疗费用等无法回避,只能如壮士断腕那样将所有与自己的人生意义相关的需求和消费进行剥离。
这也意味着,如果按照这部分中年人群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即便有了100万现金,放弃工作、断送继续获得收入的可能,也难以满足一个家庭的长期消耗。
而如果依照年轻人充满意义感、仪式感、维持社会联系的方式进行生活和消费,100万现金更是远远不够的。
腾讯新闻的报道中,其实已经非常清楚地明示了所谓挣够100万就退休的算法,暗含一个前提,也就是每年需要维持还少4%的收益回报,并且忽视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得的每年4万收益,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支付房租、水电气费和生活费以外,恐怕寥寥无几。

如果年轻人不用买房也不用考虑租房,可以继承父辈的房产,或者用很低的费用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乡村买下价格较低的房子。也就是说,每年4万收益都可以用来生活,但这跟满足精致生活的要求恐怕也相去甚远。
更棘手的问题是,如果很想摆脱社畜式的生活,想要咬牙就挣够100万,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网上、社交媒体上,迎合年轻人以及失业中年人的挣钱秘诀、奇招其实并不少,比如摆摊卖饰品,比如靠着手艺卖食品,比如开个烧烤摊,去效仿参与的人并不少。但人们很快就发现,那些大多是割韭菜的生意吆喝,也就是宣称可以带人“轻轻松松”月入数万甚至年入100万的生意贩子,生意的赚钱的逻辑就是收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