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什米尔地区硝烟再起,4月24日夜间,巴基斯坦军队使用轻武器向印度军事设施开火,印军立即进行反击。
这次军事冲突是近期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的延续,该恐袭造成20多人死亡,让印巴两国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再度升温。
莫迪政府在恐袭后迅速采取强硬立场,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分子,并下令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上游水源,这一决定进一步激化了两国关系。

水资源作为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莫迪此举被视为对巴基斯坦的直接威胁,巴方视此为印度违反《印度河水条约》的行为。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这一局势表现出明显的不干预态度。
4月25日,特朗普在前往罗马的途中被记者问及印巴冲突时表示:"这两国1500年都这么过来了,他们自己能解决的!"
特朗普政府不愿介入印巴争端有其深层考量:美国当前已经在应对俄乌战争和也门胡塞武装带来的多重压力,新总统任期伊始,国内经济议题仍是其施政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是特朗普政府的关注重点,他正在寻求降低对华关税以缓解美国国内通胀压力。
介入印巴冲突可能会给中国在台海、南海等地区带来战略机会,这不符合美国的地区利益。
尽管特朗普政府表现出不愿介入的态度,美军C-17运输机已从卡塔尔空军基地飞抵印度,这一行动被解读为美国在向印度传递支持信号,同时也保持一定战略模糊性。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有限度的军事存在,平衡地区局势,防止冲突进一步升级。

联合国对印巴冲突保持密切关注,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呼吁双方保持最大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联合国方面对印巴两国能够控制局势持相对乐观态度,认为两国有能力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争端。
伊朗作为地区大国,对印巴冲突表现出积极介入的意愿。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主动提出愿意斡旋,帮助两国缓解紧张局势。
伊朗的这一姿态背后是对局势升级可能带来连锁反应的担忧:如果美军大规模介入支持印度,可能会导致以色列战机进入该地区,这将对伊朗边境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在当前局势下表现得相对克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希望印巴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
中国暂时不适合直接介入印巴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台海问题和中美关系;二是巴基斯坦方面态度相对克制,倾向于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争端;三是其他大国如俄罗斯也尚未明确表态支持任何一方。

巴基斯坦防长最近表态支持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这显示巴方希望避免全面军事冲突。
巴基斯坦军方和政府认识到,在当前国内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大规模军事行动将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不符合国家长期利益。
印度方面,尽管莫迪政府采取了切断上游水源的强硬措施,但印度实际蓄水能力有限,这一措施的实际影响可能有限。

印度政府面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压力,需要展示强硬立场,但同时也不希望局势完全失控。
印巴两国作为拥有核武器的邻国,任何冲突升级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双方能够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克什米尔问题作为印巴建国以来的长期争端,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但避免冲突升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仍是各方共同的责任。

信息来源:
亚洲时报社综合报道(2025年4月26日)
中国军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