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不用一个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辨别是否是间谍的情况下,我只能保守的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面培养自己的人才。”71岁的董明珠又一次连任董事长,有人提问,说格力未来打算怎么选人才,董明珠不绕弯,直接回了这么一句。
这话一出,直接炸翻了天,支持的说董总清醒,企业家就得有这种底线,反对的骂她偏见拉满,说她这是在侮辱整个留学生群体。就连胡锡进都发文怼她,公开说这是一种歧视,是在跟国家的人才战略唱反调。
咱先别急着站队,先把这事捋一捋。为啥一句“拒用海归”,能在这个时候,点燃这么多人的怒火?董明珠这么说,到底是情绪偏见,还是她真有她的道理?

这一表达,等于当着全国60万留学生的面,直接扣了一顶帽子——你们这些人,身份成问题。这不是普通的质疑,而是把“身份标签”直接上升到了“道德风险”。留过学就危险?留过学就不值得信任?
其实董明珠这一套思路,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23年第十七届中国品牌节的开幕式上,董明珠同样表示:“我认为海归派很优秀,但是格力电器文化有格力电器文化自己的思考,我们坚定的培养自主研发人员,所以我们没有一个海归派。我们相信,中国的高校应该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格力一直以来的用人风格,就是内部培养,闭环管理。跳槽者一律不录用,同行背景的基本不招。技术骨干终身追责,出了事儿你走了也得负责。高管平均在岗十五年以上,全是自己熬出来的老将。这套思路,说白了,最看重的不是学历,不是履历,而是忠诚。
你要问格力有没有用过海归?用过。最典型的就是王自如,海归背景,互联网思维,被请去主导渠道改革。结果呢,两年就离开了,改革没推下去,水土不服,跟格力这套军事化管理、家族式稳固圈层,直接冲突。

董明珠怕啥?她怕“自己人不靠谱”。这不是空穴来风,2017年,奥克斯抄格力的专利,打了好几年官司。这事儿在她心里扎了根。她的逻辑是:既然我没办法百分百确认你是不是有别的心思,那我就干脆不用。
这事看着粗暴,背后其实是极端的“安全思维”。把人用简单的出身背景划线,省事,管控成本低。可问题也在这儿。你把门关得死死的,真的就安全了吗?真能防得住风险吗?
咱们不妨看看别人怎么干。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招的是全球顶尖人才,海归不少。宁德时代,海归照样用,但关键岗位三圈隔离,谁泄密谁负责,跟你是不是留学回来没半点关系。人家靠的是机制,不是情绪。
再看看数据,2024年中国回国的留学生,比2018年多了一倍还多,近八成是硕士学历。热门专业是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可是,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产业,真正缺的,是能打硬仗、懂技术、懂国际规则的那批人。
有些企业HR不会优先考虑海归的理由是,海归眼高手低,薪资预期高,落地能力弱。这几年,“海归废物”这种词,都成了自嘲梗了。

所以你看,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是两头都焦虑。海归焦虑,觉得自己学成归国,反而被边缘化。企业焦虑,觉得海归光环褪色,风险还高,不敢轻易信。
但真的是海归不行吗?也不是。根源在于你是不是有真本事,能不能对上企业的需求。身份,从来不该是人才的护身符,标签,也不该是评判能力的唯一标准。
那这事有没有解?企业能不能既要安全,又不把自己困死在小圈子里?答案其实不复杂,但做起来从来不容易:真正重要的,不是排斥谁,而是有没有建立一套清晰、可控、真正起作用的制度。真正有底气的企业,从来不靠封闭自守来换取安全感,而是依赖一套成熟且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真正强大的企业,强在能够凝聚人心,驾驭多样化,而不是单靠把人防在门外。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把墙筑得多高,而是根基是否足够深厚。
你看华为为什么敢用海归,敢用各类顶尖人才?靠的不是盲目信任,而是制度上的有序放权和严格约束。在明确的规则面前,无论你来自海外还是本土,衡量的标准只有两个:能力与责任。身份背景不是加分项,更不是减分项,底线清晰,标准一致,这才是企业真正的安全感所在。

反过来看格力,一边喊着科技自立,一边用“只培养自己人”的方式管理团队。这套打法在空调这样的成熟主业上,或许能保住稳健,但放在新能源、放在储能、放在那些需要全球协作、需要跨界融合的赛道上,这种封闭策略注定是一个扣分项。
而这场风波真正揭开的,也不仅仅是董明珠一个人的用人观,而是当下中国企业,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技术封锁、高端人才争夺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深层焦虑:我们究竟是要争取主动、拥抱变化,还是只满足于守住眼前、维持生存?
如果目标只是保守求生,那么企业就会越走越窄,越防越死,最后不是被竞争打败,而是困死在自己亲手筑起的高墙之内,看着那些真正敢于突破、敢于用最好人才的对手,跨过山丘,走向更远。
技术的护城河,从来不在于排他性,留学与否,也不该是划分用人标准的壁垒。所以这场争论的重点,根本不在于“海归是不是间谍”,而在于:中国企业,下一步到底要靠什么站稳脚跟?是用所谓的“不信任”画地为牢,还是用能力去驾驭多元?这才是每个企业应该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