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董大姐“海归论”惹争议,海归=间谍?企业与科学界大佬“躺枪”
慢思考王国

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到:“海归派里容易有间谍,我判断不好谁是谁不是,所以在人才培养中,我不用海归。”

这番话一出,迅速引发了广泛争议。

不少网友认为,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董大姐这番话过于“绝对”,甚至带有偏见。企业用人是大事,公开“一刀切”地排除海归,是否合理?

1、“海归=间谍”?这个帽子太大了

首先,董明珠的观点显然属于主观判断。

从个人经验出发提出某些看法,本无可厚非。但当她在公众场合以一种“定论式”的方式表达时,尤其作为公众人物,对社会舆论和职场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

事实上,“海归”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并不是特指某类人,而是泛指在海外接受教育或工作经验后回国发展的群体。

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踏实肯干、专业扎实的人才。

如果将海归人员当做可能存在的间谍人员来看,对他们来说,伤害太大了。

2、企业界、科技界,大佬们“中招”了

如果我们真的按董大姐的逻辑“拒绝海归”,那将会失去许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

例如: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留学,工作多年后回国创业。

张朝阳:搜狐创始人,M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张朝阳是麻省博士,现在在教物理课,让大家见识到了他深厚的物理知识。

施一公: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多年,后来毅然回国推动生命科学发展。

王小川:搜狗创始人,毕业于清华,曾在美国深造。

潘建伟:中国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军人物,曾留学奥地利多年,回国后推进中国量子科技跃进世界前列。

这些人不仅不是“间谍”,反而是中国科技、产业腾飞的重要推手。

3、海归不是问题,是不是人才才是关键

实际上,是否“海归”不是核心问题,海归是不是人才才是要考虑的关键。

一味防备甚至排斥海外背景人才,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国家竞争力提升。

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和人才流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培养自主人才固然重要,但封闭视野、以偏概全,会损害更多潜在的发展机会。

总体来看,一味排斥海归人才,必然弊大于利。

4、结语:多些理性,少些标签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归只是人才构成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也都有可能出错。

我们应以德才为标准、以制度为保障,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一刀切”处理。

董大姐可以有她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但作为知名的企业家,我们更希望看到她能用更开放、更理性、更包容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人才竞争。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