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河之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因流经青海大通山(今祁连山支脉)而得名!
大通河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 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脉东段的托来南山(亦称托勒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山麓地带,具体源头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

大通河全长约560公里(长度略有差异),流经青海、甘肃两省。流域面积 约15,130平方公里,涵盖青海省海北州、海西州及甘肃省武威市、兰州市等地。
大通河年平均流量:下游享堂站(汇入湟水前)多年平均流量约9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约28.4亿立方米。

大通河水量受季节变化明显:受冰雪融水和降水影响,夏季(6-8月)为丰水期,占全年流量50%以上。
大通河主要支流北岸支流:黑林河、老虎沟、朱固寺沟等;南岸支流:萨拉沟、克克赛河、珠固沟、甘禅河等;较大支流:默勒河(上游段重要支流)、瓜拉河。

大通河流域地形特征:上游为高山峡谷,中下游河谷渐宽,平均海拔2000-4000米,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 大通河属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源涵养区,维系高寒草甸、灌丛及湿地生态系统。流域内建有多座水电站(如纳子峡、石头峡电站),并承担“引大入秦”工程(调水至甘肃秦王川灌区)。
大通河历史 :汉代属羌人游牧地,唐代为吐谷浑活动区域,明清时期纳入中原王朝管辖,成为汉、藏、蒙古族交汇地带。 清代文献《甘肃通志》载其“水势浩大,灌溉甚利”,历史上为河湟谷地农业提供水源。

历史遗迹有明代长城:永登县境内存留夯土长城遗址,属“河西走廊明长城”防御体系;清代营堡:门源县有“永安营”“大通卫城”遗址,见证边疆屯垦历史。
大通河流域是多民族交融区,民族文化分布有藏族:保留“六月歌会”“雪顿节”等传统,门源仙米寺(格鲁派)为宗教中心; 藏族风味美食有糌粑:青稞炒面配酥油茶,牧民传统主食;牦牛肉干:祁连山牧场风干牦牛肉,高蛋白低脂肪;酸奶:门源牦牛酸奶,表层凝脂金黄,酸香浓郁。

回族:清代迁入的河州(今临夏)回民形成“河湟文化”,门源青石嘴镇以清真餐饮闻名;回族美食有 门源奶皮:煮沸牦牛奶凝脂制成,可夹核桃、白糖卷饼;手抓羊肉:清水煮祁连羔羊肉,配椒盐蒜泥,鲜嫩无膻味;牛肉面:永登回族改良版兰州牛肉面,汤头加高原香料。
土族:流域内的互助、大通等地为土族聚居区,传承“纳顿节”“安昭舞”。土族传统美食有背口袋:青稞面薄饼卷野菜、羊肉,形似褡裢;哈力海:荨麻叶与青稞面混合蒸制,清热解毒。

大通河流经区域城市经济特点:1. 青海段(上游-中游)门源回族自治县
农业:高原冷凉蔬菜基地(青稞、油菜种植),门源油菜花田被誉为“全球十大绝美花海”之一;
旅游业:依托祁连山草原、岗什卡雪峰发展生态旅游,夏季“油菜花节”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能源:水电站集群(如纳子峡电站)及光伏产业。

祁连县(默勒镇)畜牧业:青海高原牦牛、藏羊养殖基地,畜产品加工(牦牛肉干、酥油);矿业:石棉、煤炭开采(默勒煤矿为青海重要能源基地)。
2. 甘肃段(下游)天祝藏族自治县

生态经济:祁连山生态屏障核心区,发展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高山菌类);民族文化:藏式手工艺(唐卡、藏毯)与旅游业结合,打造“天堂寺”藏传佛教文化景区。

永登县(引大入秦工程枢纽)灌溉农业:受益于“引大入秦”调水工程,秦王川灌区形成30万亩农田,主产玉米、高原夏菜;工业: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 交通物流:连霍高速、兰新铁路穿境,为兰州向西开放门户。

大通河不仅是黄河上游的生态命脉,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汇的走廊这条河流见证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也寓意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