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辉煌时期后,于中后期陷入了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困境,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警钟,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等问题接踵而至,将唐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历史,在《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中有着详实的记载,深刻反映了一个庞大帝国在衰落过程中的挣扎与无奈。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的转折点
危机的积累
唐玄宗统治后期,志得意满,逐渐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李林甫为巩固自身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使得朝廷政治日益黑暗。他担任宰相期间,堵塞言路,杜绝了忠谏之路,“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杨国忠与李林甫争权夺利,他凭借杨贵妃的关系平步青云,却无治国理政之才,只知搜刮民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在经济方面,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贵族、官僚和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或流民。与此同时,唐朝的税收制度也面临困境。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的破坏导致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为解决财政问题,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正常的田赋、户税等,还新增了许多杂税,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军事上,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容易形成地方军事势力。地方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他们不仅掌握军事大权,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膨胀,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叛乱的爆发与过程
公元 755 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南下。由于唐朝多年来和平已久,军备松弛,地方军队难以抵挡叛军的进攻。叛军很快攻占了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叛乱后,匆忙调集军队进行抵抗。他派封常清、高仙芝率军驻守潼关,但由于仓促应战,且军队缺乏训练,封常清、高仙芝接连战败。唐玄宗听信谗言,斩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深知叛军势大,潼关易守难攻,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然而,杨国忠为了私利,担心哥舒翰拥兵自重,极力怂恿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之下,被迫出关迎敌,结果中了叛军埋伏,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屏障,唐玄宗惊慌失措,带着杨贵妃等一行人仓皇逃往蜀中。行至马嵬坡时,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此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组织军队进行平叛。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唐军与叛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多次击败叛军。同时,叛军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随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势力逐渐削弱。
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苦战争,公元 763 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朝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
藩镇割据:唐朝的内忧顽疾
藩镇的形成与壮大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政府为了安抚安史降将,同时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握着地方的军事、民政和财政大权,形成了一个个割据一方的藩镇。其中,以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势力最为强大,他们表面上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命令,实际上却自行其是,不向朝廷缴纳赋税,自行任免官员,军队也不听从朝廷调遣,成为唐朝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
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经常发生战争。他们相互攻伐,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例如,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多次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河北地区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唐朝中央政府由于自身实力削弱,对藩镇的控制能力逐渐下降,只能对藩镇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这进一步助长了藩镇割据的气焰。
唐朝的平藩努力与失败
唐朝中后期,也曾多次试图削弱藩镇势力,实现中央集权。唐德宗时期,他试图通过武力削藩来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公元 781 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请求继承节度使职位,唐德宗坚决拒绝。李惟岳联合魏博、淄青等藩镇起兵叛乱,唐德宗派军征讨。战争初期,唐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唐德宗用人不当,且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导致平叛失败。此后,唐德宗对藩镇更加畏惧,转而采取妥协政策,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唐宪宗时期,他重用裴度等大臣,再次发起削藩战争。裴度亲自率军出征,对不听从朝廷命令的藩镇进行坚决打击。在征讨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中,裴度启用李愬为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一举擒获吴元济,取得了重大胜利。淮西平定后,其他藩镇纷纷表示服从朝廷命令,唐朝出现了短暂的 “元和中兴” 局面。然而,唐宪宗后期逐渐骄傲自满,沉迷于神仙方术,政治上又趋于腐败。他死后,唐朝的削藩成果未能得到巩固,藩镇割据的问题再次凸显。
宦官专权:唐朝朝政的毒瘤
宦官势力的崛起
唐朝初期,宦官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他们主要负责宫廷内的一些杂役事务,不能参与朝政。但自唐玄宗时期开始,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唐玄宗宠信高力士,让他参与一些政治事务,高力士的权力不断扩大,“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信任度降低,转而依靠宦官来掌握禁军。唐肃宗时期,设立了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由宦官担任,负责监督出征将帅,这一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力。
宦官专权的危害
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日益严重。宦官不仅掌握了禁军的指挥权,还参与朝廷官员的任免,甚至可以废立皇帝。唐顺宗即位后,试图进行改革,削弱宦官势力。他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为核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 “永贞革新”。改革触动了宦官的利益,宦官们联合起来发动政变,逼迫唐顺宗退位,拥立唐宪宗即位,“永贞革新” 宣告失败。此后,宦官的权力更加膨胀,他们在朝中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使得朝廷政治更加腐败。例如,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等皇帝的即位和废黜,都与宦官的操纵密切相关。唐文宗试图铲除宦官势力,发动了 “甘露之变”,但由于计划泄露,最终失败,唐文宗反而被宦官软禁,朝政完全被宦官把持,“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牛李党争:唐朝朝堂的内耗
党争的起因与发展
牛李党争是唐朝中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这场党争持续了近四十年,严重消耗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牛李党争的起因较为复杂,与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有关。牛党成员大多通过科举入仕,他们主张通过科举选拔人才,重视文学才能;而李党成员则多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更强调门第和经术。双方在官员选拔、政策制定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
唐宪宗时期,牛僧孺、李宗闵在科举考试中批评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由此引发了牛李两党的初次冲突。此后,双方在朝廷中相互攻击,党争不断升级。唐穆宗时期,牛僧孺因得到宦官的支持,被任命为宰相,牛党势力逐渐壮大。李德裕则受到排挤,被贬出朝廷。唐武宗时期,李德裕得到重用,担任宰相,他大力打压牛党成员,牛僧孺、李宗闵等纷纷被贬官。唐宣宗即位后,情况又发生逆转,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海口),最终客死他乡。
党争的影响
牛李党争使得唐朝朝堂陷入了混乱和内耗之中。两党之间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他们在政策制定上往往从自身党派利益出发,而不是考虑国家的实际需要,导致唐朝的政治决策缺乏连贯性和有效性。许多有才能的官员因为党派之争而受到排挤和打压,无法为国家效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同时,党争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进一步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
唐朝的灭亡:大厦将倾的悲歌
黄巢起义的冲击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再加上连年灾荒,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 875 年,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兵反唐,黄巢随后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他们转战南北,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黄巢提出了 “均平” 的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和社会公平的渴望。公元 880 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带来了致命打击。起义军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使得唐朝的统治秩序彻底崩溃,地方藩镇纷纷割据自立,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能力。为了镇压黄巢起义,唐朝政府不得不借助沙陀族李克用等地方势力的力量。起义军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唐朝也元气大伤,名存实亡。
唐朝的覆灭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唐朝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藩镇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公元 907 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建立后梁政权,唐朝正式灭亡。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帝国,在历经了近三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走到了尽头,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
唐朝衰落的历史反思
唐朝中后期的衰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以及黄巢起义等,一步步将唐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这段历史深刻地警示我们,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有效的中央集权。唐朝的衰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下一期对《二十四史》的解读中,我们将走进五代十国时期,探寻在唐朝灭亡后的混乱局面中,各个政权是如何兴起与衰落的,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