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琴之焦尾
本周继续为大家介绍四大名琴~
焦尾其名源于琴身尾部的焦痕,是东汉文学家、音乐家蔡邕(yōng)即蔡文姬之父慧眼识材所制的传世名琴。焦尾琴因“残缺之美”与“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奇故事,成为古代文人推崇的雅器象征。
蔡邕避难吴地时,偶然听到一户人家烧火做饭,木材爆裂声异常清脆,断定是制琴良材。他急忙从火中抢出这段桐木,但尾部已烧焦。蔡邕以此木制琴,尾部焦痕清晰可见,音色却出奇清越,故称“焦尾”。 此故事见于《后汉书·蔡邕传》
东汉末年,焦尾琴被收入宫廷,后流落民间。南唐时期,据传焦尾琴由南唐后主李煜珍藏,李煜在国破后可能将其带入北宋宫廷。部分野史称明代琴家仍有收藏,但真实性存疑。文献记载其音色“清越如裂帛,沉郁若松风”,高音清亮,低音浑厚,尤擅表现悲怆之情。唐代《琴史》称:“焦尾之声,哀而不怨,尽得中和之韵。”
“小破锣”的音色固然比不上焦尾琴,但他的“螺旋焦尾”是不是很适合为大家做今天的讲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