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月晚风 素材/古振锋
(声明:作者@七月晚风在头条用第一人称写故事,非纪实,情节虚构处理,请理性阅读!)
我老家在豫南一个偏僻的农村,村子里有八百多户村民,算是大村子了。
父亲弟兄两个,他是老大,下面一个弟弟。
奶奶在世时,体弱多病,隔三差五往医院跑,平时小药不断,家里的日子过的很拮据。
那会儿,老房子只有三间瓦房,一间没门的小灶屋,院墙只有一人高,抬抬脚能摸到院墙顶,大门没门楼只有一扇破烂的老木门,门边上订了个小钉,爷爷用铁丝捏了个锁,出门的时候上面插上一个小木棍,算是锁了大门。
叔叔14岁的时候,村里分宅基地,家有两个男孩的可以再分一处宅基,我们家新的宅基分在了村东小树林旁边。
爷爷奶奶省吃俭用,一年年抠下来的钱,买些沙子,水泥,砖瓦攒起来,想有能力了先盖上三间平房,等以后有 机会了,再盖上三间平房。
我们这老辈人留有一个观念,办完儿子的婚事,父母多数都跟着小儿子住。
用我母亲的话说,老大办了婚事了,老人就会倾尽余力帮老二盖房,娶妻,当然老二的房盖的要比老大的亮堂。
虽然听起来有些好笑,但在那会儿的农村,多个儿子的家庭负担重,一碗水总有端不平的时候。

父亲初中读了两年,就辍学了,在县城方便面厂当上了一名普工。
由于父亲长相俊美,个头也高,再加上性格外向,走到哪都是自来熟,在工厂很混的开,虽说是普通的流水线工人,但在车间里还是很受欢迎。
跟父亲一块进工厂的还有个女孩子,她是外县的,俩人一块报名,还幸运的分到了一个车间。
这个女孩就是我的母亲。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充满了曲折,尤其是我爷爷家里穷,两兄弟,就三间瓦房。再加上母亲是远嫁,姥姥姥爷当时不同意。
奈不住俩人愿意。
姥姥姥爷坐车几百里地来到了我们这,姥爷当场提出,俩孩子结婚不反对,彩礼我们不要了,前提是得盖上三间平房。再说了,闺女嫁这么远,没个住的地方,总也说不过去。
爷爷说,盖房的材料有了,就是工钱没有。
姥爷说,你找人,我出工钱,既然俩孩子愿意,咋说也得让他们有住的地方啊。
就这样,爷爷找的工人,姥爷出的工钱,三间平房,一间灶屋,再加上高院墙,四个月就封了顶。
新房子盖在了村东的小树林旁,因为把边,姥爷让院墙,门楼盖的高高的,看起来很气派。
房子盖好后,父亲母亲连起手来,攒了一年的工资,置办了全套家具。
后来结婚时,姥爷给添了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
结婚后,父母就住在了新房子里面,白天上班,晚上回去。
叔叔当时没对象,在市里的食品厂打工,隔三差五回去了,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在老房子里面。

后来,母亲怀我八个月时,叔叔突然带回来一个女孩,说要结婚。当时婶婶已经怀有身孕了,那边父母催得紧,但有个条件也是说,闺女是远嫁,得有房子住。
爷爷一时犯了难,说盖房买材料,找工人,至少也得小半年,但现在刚给大儿子盖了房,办了婚事,家里早就捉襟见肘了。
奶奶的意思是,能不能先办了婚事,缓个两三年再盖房。
但那边父母坚持要有个现 房。
为此,爷爷奶奶找到了母亲,说能不能把你们那房先让出来,让老二的婚事先办了,等缓过来,我攒点儿钱,给你们再盖上一套新房。
爷爷拿出了笔墨,写上了满满一张,还签上了字,承诺以后有了钱就给父母盖新房。
叔叔也说,等你们盖房时,爸出材料,我给你们出工钱。
母亲心软良善,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见不得叔叔为难,也不想让父母作难,就收拾了衣服,搬到了老房子,跟爷爷奶奶住到了一块。
屋里的家具,家电,母亲都没带,全部留给了叔叔,也就是说叔叔婶婶,相当于什么都没置办,就办了个酒席,住到了村东父亲的房子里。
母亲后来生下了我,在老房子坐了月子,满月后就去上了班。
那会儿,老瓦房时间长了,下大雨屋里就漏水,父亲休息时,买了材料,把老瓦房的顶修了又修。
婶婶后来生下了一个小妹妹。
我们两家的关系一开始处的挺好,母亲和婶婶处的也不错,谁知有好事的街坊四邻在婶婶面前挑拨离间。
说你们住的房,都是老头出的钱盖的,以后老大盖房哪有你们出工钱的道理?
婶婶听得多了,就来找母亲理论。
为此,母亲搬来了姥姥姥爷对峙。
父亲说,我盖这房时,老父亲给买的材料,找的工人,我岳父贴补的工钱,我俩攒钱买了家具,屋里的家电也都是岳父送的嫁妆,这事儿,二涛都知道。
叔叔一句话也没吭。
母亲气的想进屋把姥姥姥爷买的家电拉走,被父亲拽回了家。
从那后父亲和叔叔就没再来往。

爷爷奶奶生病住院,我们和叔叔轮着来,父亲去交两千,叔叔也交两千,照顾的话一天一天的轮,父亲踩着时间出病房,叔叔踩着时间进病房。
家里一共六亩多地,平时由爷奶种着,父亲和叔叔我们两家都没管,打下来的粮食分成三份,父亲一份,叔叔一份,爷奶一份。
后来,爷爷奶奶先后去世,丧事是村里的长辈主持的,各家拿了一半钱,办完丧事,哥俩各分各的礼。
爷奶走后,六亩多地一分为二,各家种各家的地,虽说地块挨着,到了农忙时,父亲,母亲,二婶,二叔都在地里忙,可谁也没理过谁。
又过了几年,二叔可能是觉得尴尬,把三亩多地租了出去。
整整十五年,父亲和叔叔都没来往,就算在村里碰了面,要么父亲扭头走,要么叔叔拐个弯。
婶婶期间生了二胎,儿女双全,倒也幸福我们家一直就我自己。
这中间,爷奶先后患了几次病,又去世,父亲没技术没文化,一直在县城里打工,我们在老瓦房里住了十五年,新房也一直没盖起来。
父母一心想把我供出来,对我的学习抓得很严,我也争气,一路考上了高中。

刚踏入高中的校门两个月,父亲就病了。
在县城医院里,检查不出病因,母亲又带着父亲去了市里,市里没结果,辗转又来到了省城医院。
为给父亲看病,家里借了不少钱,却定了父亲的手 术日子时,我请了假,自己坐车来到了省城。
那天,我刚到病房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蒙的严严实实的,趴在病房外往里面看,走近了一看,原来是我叔叔。
叔叔抬头看到我,尴尬的笑了。
他说,小锋,你也来医院了啊,听说你父亲病了,我来看看他。
母亲听见声音,走了出来,见是叔叔愣住了。
叔叔说:“大嫂,我大哥病的这么重,我来看看他,你一个女人家碰上事,拿不上主意我也能给你出谋划策一番。”
接着,叔叔把带来的钱给了母亲:“我带来了五万块钱,你收着吧,给大哥把医药费续上,不够了我再想办法。
紧接着,叔叔去看了父亲。
那会儿,父亲半清醒半糊涂,叔叔抓着父亲的手就掉了泪:
大哥,你感觉咋样?有没有哪儿不舒服?你想吃啥?我给你买回来。
父亲一听也掉了泪。
叔叔又说,大哥,你原谅我吧,当年我年轻,没能力,小琴(我婶婶)脾气倔,我怕她生气,不敢多说话,咱哥俩生分了这么多年,让人家看了多年的笑话,我是真不应该。
叔叔又说,知道你病了,小锋小,大嫂一个女人跑前跑后照顾着你,我放心不下,坐上车就赶来了,你安心做手 术,我在后面做好你的后盾。
次日,父亲推到了手 术室,早上八点进去的,下午四点多才出来。
叔叔一直守在手 术室门口,哪儿也没去,直到医生走出来说,手 术很成功,叔叔才带着我下楼,在医院对面饭馆吃了碗汤面。
父亲在医院住了三十多天,前一周,叔叔守在病床前照顾着父亲,直到度过了危险期,父亲身体康复的差不多了,叔叔才坐车回了老家。
临出院前,叔叔又来了医院,帮着收拾了行李,找了个车,带着父亲回到了老家。
那年,父亲没有出去打工,一直在家养身体,叔叔休息时会回去看看父亲,隔段时间,叔叔会送来些钱,让母亲给我交学费,生活费。
以前的事儿,哥俩一个不问,另一个不提。我们两家的关系,也慢慢的回到了以前。

我考上大学那年,叔叔送来了五千块钱,说是给我当学费。
我结婚的时候,凑钱在市里买房子,叔叔又给送来了五万,说这钱不要还了,以前答应过你父亲,他盖房我出工钱,可你父亲一直没盖房,你是他儿子,这账我还到你头上。
我结完婚,手上有了余钱,回了趟家,把叔叔给的五万块偷偷压到了茶几下。
前几年,堂弟买房也把家安在了城里。
老家修路刚好划到了叔叔那个院,赔偿款一到账,叔叔就打电话把我们都喊了回去。
叔叔说,这房盖的时候,我没出钱,白白在里面住了几十年,眼下拆了,赔偿的钱也到了,一共三十六万,我留六万养老,三十万都给大哥。
父亲说,房给你这么多年了,你住着就是你的了,再说了我生病住院你帮了我,小锋买房,你也帮了忙,咱俩两清了。
叔叔说,哪儿能两清呢?都是你出的钱,出的力,我半路上插了一杠,这钱应该你拿着。
哥俩争执不下,最 后三十六万一分为二,父亲十八万,叔叔十八万。
哥俩商量着攒起来一块儿养老。

血浓于水的亲情或许会因生活波折暂时蒙尘,但在患难时刻,那份与生俱来的牵挂总会冲破隔阂。父母半生恩,兄弟一世情,这大概就是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本文写于2025年4月23日上午11:40分,所有文章皆今日头条首发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杜绝抄袭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