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钱宝
编辑|黄毅来了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现场气氛紧张。
71岁的董明珠刚刚以124.46%的赞成率连任董事长,转身就将矛头对准了小米汽车:“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格力在北京大一路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

将无辜生命的离去,变成给自己企业拉票的证明,这位大老板还真是情商感人。
一家人撕心裂肺的痛苦,被董明珠轻描淡写地拿过来谈论,甚至还成为拉踩同行的把柄。
要知道,董明珠的格力和雷军的小米早就成为了行业“死对头”。
而这位“铁娘子”能一次次登上热搜,倒不是因为产品做得有多好,更多的功夫还是花在了营销手段上。

股东大会惊现 “安全宣言”,董明珠用生命事故当营销武器
前不久的小米汽车自燃事件,把万人瞩目的雷军拉下“神坛”。
客观地说,汽车出现事故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恰恰是因为雷军被戴上了“良心企业家”、“用户体验最重要”的帽子,这次的事故才会格外引起大家关注。

对于事故的发生和生命的离去,小米自始至终都没有逃避责任,而是积极地去应对,就连雷军本人也发微博表示:“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而作为刚刚连任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却能在公开的股东大会上,用“烧死人”这样的血腥描述攻击竞品,无视死者家属的感受。
她将事故作为竞争的筹码,让无数网友深感心寒。

至于董明珠提到的格力汽车,不少网友表示:“格力还有汽车吗?都没听说过?也不会有人关心你们的车有没有事故。”
还有网友表示:“一个做空调的企业为什么要跟小米比汽车?”
更有网友在评论区接着为雷军:“如果那天着的就是一辆普通牌子的车,可能车企老板压根都不会知道这个事。”

董明珠的这段发言,确实不像是一个身家过亿的大老板能说出来的话。
评论区纷纷猜测:这是董老板热度又不够了,又开始继续用“碰瓷”这一招了?

从十亿赌约到“间谍论”,董明珠的“碰瓷式营销”史
2013 年的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堪称董明珠“碰瓷营销”的奠基之作。
当主持人问及格力与小米的竞争时,她突然转向雷军:“我跟你赌 10 个亿!如果五年内小米营业额超过格力,我输给你 10 亿。”
这句充满戏剧性的豪言,直接将两家企业推上热搜。

这场赌局本身充满荒诞性:彼时格力年营收1200亿元,小米仅300亿元,五年追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董明珠精准抓住了公众的猎奇心理:媒体持续五年追踪报道“董雷赌局”,格力省下至少5亿元广告费。

2018年赌局揭晓,格力以总营收1981.2亿元击败小米1749亿元。
而与此同时,董明珠的真实目的早已达成:格力空调销量在话题热度中增长23%,而小米手机却因被绑定“赌局对手”导致品牌定位混乱。

更令人咋舌的是她在人才管理上的“神操作”。
2025 年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抛出“拒用海归派,里面有间谍”的惊人言论。
有留学生晒出18次投递简历被拒的记录,而格力特聘工程师名单里却赫然躺着常春藤学霸。
这种“双标”操作被网友调侃为“间谍也分三六九等”。

董明珠对流量的沉迷,从没有“刹车”,更让人瞠目结舌的“神操作”还有不少。

格力手机“自杀式”跨界,董明珠的“皇帝新衣”
2015 年,董明珠宣布格力进军手机市场,放言“三年干掉小米”。
在她的构想中,手机应成为连接格力空调、冰箱、洗衣机的核心枢纽,通过“格力 +”App 实现全屋智能控制。

这一战略看似前瞻,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当华为、小米等品牌已构建起成熟的智能家居生态时,格力手机连基础的用户规模都难以突破,更别提建立品牌生态了。
8 年过去,格力手机官网至今无法访问,官方公众号停更,销量数据成谜。

2017 年推出的“色界”手机被曝仅卖出 5 台,尽管内部人士称销量超数千台,但官网显示的累计销量始终没有破万。
更奇葩的是,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强制植入董明珠头像,被网友戏称为“初代 IP 营销翻车现场”。

面对质疑,董明珠拒不认错:“我现在用的就是格力手机,消费者都说好。”
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在 2023 年达到顶峰:当被问及手机业务是否解散时,她反问记者:“你觉得我像会解散的人吗?”
事实上,格力手机研发团队已从高峰期的 100 人缩减至 40 余人,核心部门全部解散。

这场耗时八年、耗资数亿的跨界豪赌,究竟是商业版图的战略失误,还是 “铁娘子”不愿低头的最后倔强?
而董明珠的“迷之自信”,正推动着下一个被她“力挺”的格力产品走向公众视野。

银隆收购案:百亿豪赌背后的“一言堂”迷局
2016 年的格力股东大会,堪称董明珠“帝王式决策”的经典现场。
当她提出以 130 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更名格力钛)时,中小股东集体反对:“新能源汽车与空调主业无关,风险太大!”
但董明珠拍案而起:“如果格力不投资,就是你们这些股东没有眼光!”
最终,她绕过董事会,拉上王健林、刘强东等大佬组成个人投资团,以几乎“野蛮人”姿态完成收购。

然而这场豪赌很快暴雷:2018 年银隆被曝原董事长魏银仓侵占公司利益超 10 亿元,董明珠亲自下场起诉,却因证据不足陷入拉锯战。
2023 年财报显示,格力钛净亏损19亿元,净资产仅剩 2.3 亿元,资产负债率更是高得离谱。

更讽刺的是,这位“铁娘子”还曾在公开场合与魏银仓激烈争吵:“你必须给我做到零毫米无缝对接!”
如今格力钛生产的公交车仍因缝隙过大被吐槽“走起来嘎吱响”。
这场收购不仅让格力损失惨重,更暴露了董明珠决策中的“一言堂”问题——股东会上中小投资者的反对声被完全无视,最终导致格力陷入“董明珠的格力”的怪圈。

结语
董明珠的高傲,本质上是对商业规律的无视。
从十亿赌约到“间谍论”,从格力手机到银隆收购,她的每一次“神操作”都在透支格力的品牌价值。

雷军在回应董明珠的嘲讽时曾说:“与其吵架,不如多花点心思搞技术。”
这句话或许能为董明珠敲响警钟。
毕竟,真正的商业领袖,懂得敬畏市场、敬畏生命,而不是用“烧死人”的悲剧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新浪网:人民日报:董明珠雷军“10亿赌约”到期 谁赢了?
观察者网:董明珠又点小米:格力电车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