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创建生态岛后,大批工业企业关闭,新的行业尚未兴起,劳动就业岗位稀缺,崇明岛上“乌小哈”们,不想躺平,纷纷外出谋生。

离岛外出,两个方向。往北奔赴启东、海门,一直以来崇启海一家亲,崇明人家在启东海门多有亲戚,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基本一致,去启海就业和在崇明岛区别,仅仅是隔了一条长江北支。
除了北上,“乌小哈”们更多是选择南奔上海市区,同属一个行政区,政策福利相同,差别同样只是隔了一条长江北支。

上海是国际超级大都市,就业机会多,个人创业机会也多。崇明“乌小哈”去上海闯荡,比起外省市的沪漂们,还是有优势的。虽然崇明话和上海话有些差别,但“乌小哈”们都能听懂上海话,学会讲上海话也不难,在上海生活工作几年,基本上就能完全融入。况且离家也近,想家了随时就能回去,虽然交通不太便利,最快当天来回也是不成问题,比起外地沪漂,要方便得多。
“乌小哈”们到上海都干些什么呢?原先在厂里干过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到了上海基本也是从事体力活,打螺丝、开出租、干工地等等,这些工作比较好找,只是比较辛苦,但是赚钱比较稳定。

头脑灵活一点的,到了上海寻求机会自己创业,把崇明的农副产品弄到上海,既帮助家乡提高了农业收益,自己也积累了财富和经验,在商业领域闯出自己的天地。
年轻一代的“乌小哈”,凭着高考上海卷的优势,大多都能进入上海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在上海就业也是比较顺利。还有不少崇明学子,学成后反向回乡,在崇明生态化建设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特长,积极参与其中,凭着振兴家乡的一番激情,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开拓新的产业,给家乡更新带来生机与活力。

留在上海的,都在各自行业里,植入家乡情结。从事旅游业的首先想到的是推广家乡的旅游项目,把一批批上海游客带上崇明岛,依靠岛上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逐步发展成崇明岛的支柱产业。
在崇明岛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科技开发园区纷纷成立,招商引资也是在沪“乌小哈”的责任担当,崇明岛多年来孕育出的优质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批高新产业上岛,未来的崇明生态岛,还会被贴上“科技创新岛”的标签。

崇明的“乌小哈”们,看似一批批离岛,崇明人口也呈下降趋势,很多人担心崇明岛会成为无人岛。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在这最困难的转型期,崇明人离岛是人离心不离,在外磨炼学习,一旦有机会都会像候鸟一般归巢。
历经十多年的生态岛建设,离世界级生态岛的目标越来越近,投资环境比以往提高了几个层级。未来几年,崇明岛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地铁、高铁、高速齐头并进,给崇明岛起飞插上坚实的翅膀,“乌小哈”们荣归故里,帮助家乡腾飞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