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一具尸体,157个嫌疑人,推理爱好者必看悬疑剧,太精彩了!
Lc姐


132个房间,157个嫌疑人,一具尸体,而悬案发生的地点——

白宫!

这听起来就像是悬疑剧的终极设定,而这部剧不仅做到了,还把这场悬疑风暴吹到了观众的心里。

这些数字只是开胃菜,真正让人欲罢不能的是剧中那层层叠叠的谜团和让人揪心的人性挣扎。

《白宫杀人事件》

01

案发:国宴惊魂一刻


案发当晚,白宫里灯火辉煌,一场盛大的国宴正在进行。

新上任的总统亲自做东,宴请远道而来的澳大利亚外宾。

楼下,酒宴正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夜晚,一声尖叫划破了宁静。

楼上,白宫的首席招待员A.B.温特先生被发现死在游戏室的地毯上,尸体冰冷,现场一片混乱。

温特是白宫的大管家,管理着上百人的后勤团队。

他本应是国宴的总负责人,监督一切顺利进行。

然而,他却死在了自己的“地盘”上。

这起案件如果传出去,对新政府的外交努力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白宫官员们慌了,他们立刻秘密叫来了警方,并请来警局的顾问侦探进行调查。

希望把案件信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好能以自杀结案,以免惊动楼下的外宾,引发外交风波。

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初步调查后,案件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温特的口袋里有一张纸条,看起来像遗书,这让白宫官员们如获至宝——自杀!

可疑点接踵而至——

死者胸前的衬衣上血迹斑斑,但血迹并不来自他本人;

他双手被割腕,却没有找到割腕的刀;

他有中毒迹象,但毒性并不致命;

而真正的致命伤是头部被钝器击打,可钝器也不知所踪。

更诡异的是,发现尸体的游戏室并非第一案发现场,白宫的好几个房间里都发现了血迹。

温特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又是被谁杀的?

02

嫌疑:人人都有动机,人人都能是凶手


这起案件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案发当晚,白宫里有上百人,从总统、外宾到厨师、助理、维修工……

几乎所有人都有作案的条件。

这简直是一场“全员嫌疑人”的悬疑大戏!

而且,温特这个人,他为人古板、严肃,工作狂一个。

日记里全是工作细节和员工评价,却从不写家事。

这样的上司,谁不烦?

白宫里上上下下,从总统的顾问到最底层的服务员...

几乎每个人都和他有过冲突,甚至不止一个人威胁过他。

有人盼着他早点退位,有人怕他把自己开除,还有人厌烦他事无巨细的管理。

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

这可怎么办?

传统的排除法在这里完全行不通,动机也无从下手。

剩下的,只有杀人方法这一根稻草了。

温特是怎么死的?

那些轻伤重伤致命伤,到底是谁造成的?

这或许才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03

推理:智力与人性的双重考验


这部剧有着浓重的古典本格推理气质。

从一具尸体倒推凶案的发生,前七集都被线索塞得满满当当。

案发时的情形,简直就是古典推理最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故事从白宫后台众生的群像描写开始,通过多份证词构建起逻辑闭环,再到听证会和案件现场的双线交叉叙事。

观众仿佛置身于案发现场,和侦探一起寻找真相。

但问题来了——

不论是嫌疑人还是证人,在面对讯问时,都有可能说谎。

比如第四集里,服务员希拉面对讯问时表现得云淡风轻,可她的内心早已慌得一逼。

她的每一句话,都只是想把自己从案件中摘出来。

可实际上,为了自保,她说的每一句证言几乎都是谎话

侦探库普女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

她能在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辨析出有用的线索,用事实和逻辑理清一条思路,找出最后的真相。

观众们和侦探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挑战。

比如有一场戏,十四秒里出现了十二个镜头,高速叙事下,是侦探在回忆询问时听到的不同证词,看到过的不同画面,然后推测当晚发生的事件。

这种目不暇接的节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侦探的头脑风暴中,随着新的证词和视角出现,解释又会经历推翻——重塑——再推翻的过程。

如果没跟上节奏,很容易看混看乱,但只要跟上了,那种抽丝剥茧的快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04

真相:并非都是凶手,但都有愧疚


到了第八集解密前,温特谋杀案的谜团已经被侦探库普女士破解得差不多了。

一百多位嫌疑人,在七集的努力下,逐渐精简成了一个更小的团体。

包括总统的母亲和弟弟、社交秘书、顾问、白宫的二管家、厨师、甜点师、维修工、服务生,甚至还有澳大利亚的外交部长……

他们有的和温特有小矛盾,有的和他有利益冲突,有的本性恶劣,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可以说,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牵扯到了温特被杀一案中,还出于各种原因干扰了案件调查。

这里有个小小的剧透——

温特为什么会被搬来搬去?

是因为有人发现了尸体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猜测了一个可能的凶手。

又出于私人感情,决心为ta打掩护,才把尸体搬离了原本的案发现场。

接着又有人发现了尸体,看到了那张“遗言”,为了避免麻烦就给尸体做了二次加工,让他看起来更像自杀。

那这样一个前后互相没有串通的“神仙局”,最后是如何被主角侦破的呢?

对于推理迷来说,这次绝对带感。

相对于致敬,《白宫》更刺激的,是对当下时局心态的回应。

几乎所有人物都被抓住了一个绝对的痛脚——

上班焦虑感。

别笑,这些角色的职位不同,想法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浓重的上班焦虑感。

或是为了升迁,或是担心丢工作,或是得不到尊重,价值难以实现。

所有的恨意和不满,都有落脚点,而产生恨意的背后,是温特,几乎挡了所有人的路。

温特自己呢?

他没有家庭,除了看书之外也没有其他爱好。

他所依仗的、所信任的、所追求的、所维护的,一直都是“白宫”这个集体。

他心知这个由各色人等组成的团体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他来维持,所以他尽心尽力地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并将其原原本本地咽下。

直到,弦拉得太紧,一切都绷不住了。

所以,回到案件,杀人的动机是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

白宫和温特,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相似的处境。

他们是一座老旧的房子,光辉的外表下早已摇摇欲坠。

能维持着表面的体面,只是因为个别柱子在勉力维持。

这根柱子可能很冷硬,很朴实,带着不能随便触摸的倒刺,跟这座房子一样老旧。

但支撑房子的主力,始终是这根不够柔软的主心骨。

可屋檐下的人,只觉得看不见阳光,全因为房子的遮挡。

于是,有人偷偷挖了柱石,让房子轰然倒塌。

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拾砖捡瓦,有人趁乱逃离。

在这浩浩荡荡的嫌疑名单里,不是每一个人都亲手杀死了温特,但至少,他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对死者抱有凶杀的愧疚。

为了一桩无意中共谋的谋杀案,也为了一个美好的人格的消逝。

06

人性的反思,共鸣的回响


我们或许没有经历过白宫里的权力斗争,但我们都有过类似的职场焦虑,都有过对上司的不满,对工作的抱怨。

我们或许没有亲手杀死过谁,但我们是否也曾在无意中伤害过那些为我们付出的人?

这部剧的结尾耐人寻味,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观众。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人性的风暴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风暴的制造者,也可能是风暴的受害者。

温特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好的人格的消逝,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它让我们在紧张刺激的推理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性,也看到了生活。

所以,如果你喜欢悬疑,喜欢推理,喜欢人性的深度剖析,那么《白宫杀人事件》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它会让你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温度,也会让你在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