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全球 25 国包船冲湄洲!万人共喊妈祖,这场面比世界杯还燃!
小源说风云

4 月 20 日,福建湄洲岛迎来妈祖 1065 周年诞辰。尽管海风裹挟着细雨,天后广场上仍涌动着上万顶彩色雨伞,与千盏红灯笼交织成流动的彩虹。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董事马瑞骏手持 "两岸一家" 横幅,在雨中向妈祖像深深鞠躬:"阿嬷,我们回家了。" 这一刻,香火与雨声共鸣,跨越海峡的文化基因在血脉中苏醒。

当天后广场的编钟奏响,万人齐声高呼 "妈祖保佑",声音穿透雨幕直抵海天交界处。龙狮腾跃间,台湾彰化南瑶宫的信众举着 "饮水思源" 的牌匾缓缓前行,83 岁的蔡明森老人颤抖着将妈祖分灵像捧在胸前:"这是我们从台中带来的香火,已经传了五代人。" 据莆田市人民政府数据,此次庆典吸引了来自全球 5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30 多家妈祖宫庙代表,其中台湾 44 个团体 319 人跨海参与,今年以来已有超 1 万人次台胞赴湄洲岛谒祖进香。

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里,00 后大学生林小薇举着自拍杆穿梭在人群中:"看!这位阿婆和我奶奶年纪差不多,她们都在用方言念着同样的祈福词。" 画面里,八旬老人与 Z 世代青年同框上香的场景,被网友刷屏 "中国人的顶级浪漫"。这种跨越代际的传承,恰如湄洲岛管委会副主任陈志军所言:"当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进香仪式,传统信俗便插上了现代传播的翅膀。"

在天后广场的祭典现场,台湾新北市淡水福佑宫主委郑铭坤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来,因为妈祖是刻在 DNA 里的共同记忆。" 这种记忆不仅存在于两岸,更随着华人足迹遍布全球。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数据,目前全球 50 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上万座妈祖宫庙,3 亿多信众中既有东南亚渔民,也有欧美华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携带的妈祖像,如今仍供奉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

2009 年,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成为首个华人信俗类世界遗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指出:"妈祖精神中的 ' 敢拼敢赢 + 心怀善意 ',正是华人 ' 与海共生 ' 开拓精神的现代诠释。" 这种精神在当代被赋予新内涵:新加坡妈祖宫庙设立 "妈祖慈善基金",美国洛杉矶天后宫举办 "妈祖文化节" 促进族裔融合,而在湄洲岛的庆典现场,信众们写下的愿望从 "出海平安" 扩展到 "世界和平"" 学业顺利 ",信仰正从具象的祈福演变为抽象的文化认同。

当台湾台东太麻里天后宫的信众在雨中高唱《妈祖颂》,福建省台港澳办主任王玲感慨:"这是超越政治的心灵对话。" 据中国台湾网报道,今年已有 323 个台湾团组、超 1 万人次通过 "天下妈祖回娘家" 活动赴大陆交流,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互动,被学者称为 "柔性统战"。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金琰表示:"当两岸信众共祭妈祖时,政治分歧在共同信仰面前显得渺小。"

这种文化认同的力量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显著。在莆田湄洲岛举办的 "妈祖文创设计大赛" 上,台湾青年李宜蓁的作品《妈祖的礼物》获得金奖。她将妈祖元素与现代插画结合,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和时尚感的茶礼:"我想通过作品告诉年轻人,妈祖不只是神,更是华人精神的符号。" 这种创新表达,让妈祖文化在 Z 世代中破圈传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当庆典的最后一缕青烟飘向台湾海峡,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赞望着海上的船只说:"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拜妈祖。" 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 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现代跨国企业,从东南亚渔村到欧美唐人街,妈祖信仰始终是华人精神的锚点。正如新华网所评:"这场跨越千年的共祭,不仅是对海神的敬仰,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集体唤醒。"

(本文信息综合自莆田市人民政府、中国台湾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