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不少人去体检时,注意力都放在血糖、血脂、血压这些指标上,对身体表面的一些小细节反而没在意。

有个问题其实在不少医院里被默默研究过,就是毛发的状态是不是能反映人的寿命。有人听了觉得太玄,其实这种看法没那么离谱。
体毛不是摆设,它背后牵涉到的,是一个人内分泌、循环、免疫、营养等系统的整体状态,而这些系统的运行质量,才真正决定了寿命长不长。
一些医生开始关注这类问题,是从老年群体中观察出来的。年纪大的人里,有的人头发稀疏、体毛几乎全退,但身体功能却不差。
也有些人虽然体毛仍然浓密,可各种器官功能早就不行了。这种反差让人不由得想多看一眼,但要看懂,还得从体毛的生理结构入手。

毛发的生长靠毛囊,毛囊周围密布微血管网,供应氧气、营养、激素,这些全得靠良好的循环系统来维持。
而毛囊本身对激素的反应非常敏感,特别是雄激素和皮质醇水平,稍有波动都会直接影响毛发生长周期。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免疫功能紊乱的状态下,毛囊就会慢慢萎缩,体毛开始稀疏,这其实是个早于血液指标的外部信号。
有研究把2500名65岁以上男性的数据拿来对比,发现那些腋毛稀少、腿毛脱落、手臂体毛明显减少的人群,往往在接下来的8年内罹患慢性疾病的概率明显偏高。

这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研究团队后来进一步追踪了激素水平,发现这些人普遍存在DHEA、睾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几类激素的异常。
这些激素本身就跟组织修复、代谢效率、细胞衰老速度直接相关。
换个角度说,体毛状态反映的是一种“身体对外部刺激反应的能力”。毛囊不像肝肾那样被认为是关键器官,但它们的状态能迅速反馈整体系统的代谢能力。
比如一些人过了40岁之后突然发现体毛变多,往往会联想到激素紊乱或肿瘤,其实有时候正好是身体应对压力时启动了“超量反应”,释放更多雄激素、皮质类固醇来对抗环境变化。

这种反应在短期内可能显得健康,但长时间处于高激素状态,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血压升高、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等,这种高激素驱动的“假繁荣”最终往往会加速身体衰老。
许多人忽视了一点,即毛发生长周期与昼夜节律、肝脏代谢皆有着紧密的关联。夜间如果睡眠时间不稳定,褪黑素分泌就会受到影响,这会直接干扰毛囊的营养供应节律。
长期熬夜、晚睡的人,不光头发容易变稀,手臂和腿部的细软毛也会逐渐减少,这些变化表面上看是毛发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生物钟系统的紊乱。
生物钟一旦紊乱,肠道菌群的昼夜调节功能便会崩塌,肝脏解毒功能亦会下降,长此以往,极易陷入慢性炎症状态。

说白了,体毛的状态,是免疫与激素系统博弈的一个“副产品”。毛囊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比如天气变冷、压力增大、饮食失衡,都会直接反馈在毛发上。
所以真正寿命长的人,并不是毛发越浓密越好,而是毛发生长周期稳定,分布合理,密度不会突然大幅改变。简单说就是“变化小”。
而“变化小”这件事,是非常难做到的。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充满变化的。
饮食时而过度精细、时而高油高糖,睡眠节律不固定,运动缺乏或过度刺激,还有各种外部环境毒素,都会影响激素水平。而体毛正是对这些波动的一个反应点。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毛发的颜色和质地其实跟微量元素状态有很强关系,尤其是铜、锌、硒这几类元素。

老年人毛发变灰、变白,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自然老化,而是酪氨酸酶活性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的体现。
这个过程如果发生得太早,比如四十岁就毛发花白,那往往提示着细胞氧化压力过大。氧化压力大了,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这是现在老年医学里重点研究的长寿因子之一。
所以不是毛发白了就老,而是老化过程已经在其他系统里发生,毛发只是最先表现出来的部位。
有一类人群经常被忽略,那就是甲状腺功能偏低的人。这类人常常会出现眉毛外侧稀疏、腿部体毛减少、头发干枯的表现,这些表面现象常被误解成“老了正常”。
但其实这类人往往存在基础代谢率下降、脂肪代谢紊乱、胆固醇升高、体温调节失常等一系列问题。

换句话说,体毛退化的背后,是内分泌系统逐渐崩塌的前奏。要是这时候只关注表面数据,而忽略了“掉毛”的变化,很可能会错过干预窗口。
毛发还跟性激素平衡有关,这在男性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一些男性年轻时体毛旺盛,中年后逐渐减少,其实是睾酮水平波动的直接反应。
如果减少得太快,或者同时伴随肌肉量下降、骨密度变差,那基本可以判断雄激素水平下降速度过快。
雄激素并不是越多越好,但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中等水平,是支持身体修复、维持血管健康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雄激素稳定在正常值中段的男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上下极端的人都低,这类人群的平均寿命普遍高出6~9年。

从所有这些数据和生理机制来看,体毛状态的确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能活多久,但它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预警指标。
问题不在于多或者少,而在于它是不是“正在变化”。这个变化背后是身体代谢、激素、免疫、微循环、氧化应激等多个系统交错出来的结果。
只要能理解体毛状态的意义,就等于在健康监测中多了一扇窗口。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木子.人类是如何失去体毛的[N].中国科学报,2023-01-1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