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我要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森罗万象原创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她是中国芯片史上居功至伟的女科学家

她创办了半导体实验室,并与同事共同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2002年,已经66岁高龄的她放弃退休生活,毅然决然回到实工作岗位继续研究,直至去世前的最后一刻,她仍旧奋斗在实验室中。

为了打破美国的芯片封锁,她为祖国奉献了自己60余年的时光。

她就是“龙芯之母”黄令仪

战乱下的爱国之心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全州。

年幼的她就经历了战乱,被迫跟着父母开启了流亡生活。

战火纷飞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抹不去的伤痛,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她最大的愿望,除了能够活下去,就是为报效祖国而努力。

黄令仪并非嘴上说说,而是始终发奋图强,然而因为家庭经济难以支撑学费,几近退学。

团委书记发现黄令仪成绩出众,表现优良,因此便顶着各方压力为黄令仪发放助学金

自此之后,黄令仪感恩于国家给予的机会,更加为报效国家而努力学习。

最终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华中工学院,且在大学毕业时学校选派到清华大学深造。

当时的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设立半导体专业,黄令仪进入清华便开始研究半导体专业,就此与半导体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深耕半导体专业

在清华大学进修期间,黄令仪被分到了晶体管项目组

虽然当时的实验室条件并不完善,但她仍旧学习十分刻苦,课余时间也整天泡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创作。

在清华大学完成专业深造之后,黄令仪回到华中工学院创立半导体专业,并担任讲师,系统培养半导体技术人才并组建科研团队。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黄令仪的科研之路并未受阻。

她经常身体力行,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在科研室中做实验。

几个月后,黄令仪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二极管,同时还将研究成果及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此后由于该行业资金投入减少,黄令仪的半导体专业惨遭裁撤,并被分配到了中科院的计算所进行固体研究工作。

在中科院的期间,她和同事共同努力,在1966年创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自己制作的微型计算机

此后的黄令仪接触了很多类似的研究,也逐渐让她意识到,晶体管无法满足中国半导体发展的需求,于是她仍旧将目光放在芯片领域

1977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电路预研”项目,黄令仪承担起集成电路器件工艺芯片研制等关键任务。

彼时,国外技术封锁严密,资料获取难度极大,我国在芯片领域处于明显劣势

在此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采用“土办法”,对集成电路的关键环节展开细致拆解,逐一攻克难关。

黄令仪带着研究小组,对集成电路的各个细节进行记录、分析,直到将所有主流集成电路的原理都搞清楚后,研制出了性能稳固的存储器

这样的研究一直持续到1984年,当时黄令仪团队所研究的晶体管已经几乎和国际持平。

然而就在这时,中科院再次因为经费紧张叫停了黄令仪的工作。

收到消息的黄令仪十分难过,但她始终相信会有转机出现。

退休反归

2002年,66岁的黄令仪即将退休,却突然受邀参加龙芯制造团队。

原本打算归乡养老的黄令仪再次选择为国出战,即便是经费不足,她还是留下成为项目负责人,攻克芯片难题。

当时的芯片市场还是美国一家独大,美国一直试图凭借芯片技术在国际上,这样无论哪个国家想要研究芯片,就必须通过美国。

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损失只是最轻微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中国或许会因此受制于美国。

同年10月,在黄心怡的带领下,龙芯团队制作出了中国首款CPU“龙芯1号”

2004年“龙芯2号”研制成功后,黄心怡的身体状态逐渐下降。

她明白自己的身体或许难以支持后续的研发工作,便上交资料后申请退休。

然而她始终放不下那颗中国“芯”,休养了几个月后,听闻团队仍旧需要她,黄心怡便再次返回岗位继续研究。

年过古稀的黄心怡仍旧坚守在一线,亲力亲为,为芯片事业保驾护航。

此后的十余年间,龙芯团队始终推陈出新,1a、1c等芯片逐渐改变了中国芯片市场的格局,打破了美国对芯片的垄断地位

2023年,黄令仪与世长辞,直至去世之前,她仍旧坚守在岗位上践行着自己报国的诺言。

总结

芯片在全球产业体系中占据关键战略地位,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组件,其在互联网、医疗及航天等高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该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主权与发展潜能的释放。

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持续性投入,其演进历程体现了科研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结晶

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我国在芯片技术领域的发展轨迹,印证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战略支撑作用

以黄令仪研究员为代表的行业精英群体,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知识传承,推动着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迭代

继承先辈开创的发展基础,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既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唯有秉持开拓精神,方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价值跃升,确立国家科技竞争的新优势。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