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成事心法:
手头上的事: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心头上的事:千念万念,只此一念。
能时时照顾好当下一步、现前一念,便是真正的照顾好生命。
能够在简单、细微中,发现巨大的价值,享受喜悦,是真正的生命力展现。
那些看似转瞬即逝、看似毫无价值的每一个当下,都蕴含着磅礴的生机。道在日常,百姓日用而不知。
虚无缥缈的神奇,其实不算神奇。那些神奇,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见识过,等见识过后,那些神奇一样归于平淡。就像旅游,再好的风景,等习惯了,也就平平淡淡了。
真正的神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于一念处见三千。虽是一辈子,却永远只是当下一念。
某天,王阳明带着一众弟子登会稽山的香炉峰。山并不算高,但由于他们大多是读书人,所以体力有限。一开始众人说笑着前行,走着走着就逐渐有人放弃,最后能等到山顶的也就董萝石、王正之、王惟中以及王阳明数人。
到山顶后,王阳明提议众人以诗歌助兴。但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的弟子已经累得不行,哪里还有力气唱诗?董萝石就唱了一句,王惟中唱了一章,只有王阳明气定神闲,歌声始终清越,就好似没爬过山一样的气定神闲。
弟子们见王阳明一点也不累,都很好奇,董萝石上前请教老师其中缘由。王阳明微笑着说:我登山不论几许高,只登一步。诸君何如?
王惟中望着翻涌的云海苦笑道:弟子们才到山脚,心早已飘到山顶了。
此时王阳明意味深长的说:病是如此。

此处王阳明所说的“病”,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病。也就是做事时不看当下,总盯着目标。如此做事,会导致一个人心神不宁,患得患失。
能沉浸式享受过程的人,才是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所以我们做事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你做事开始着急了,只想马上完成,只想着那个最终的目标,说明你已经不再重视做事的质量,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脚下,注意力已经被别的什么想法打败了。此时应该问一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
做事半途而废,往往就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个目标太遥远了,这就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于是我们总想着快点完成,而忘了当下的每一步。
山高万仞,只登一步。时时照顾好脚下的这一步,心无旁骛,时间相就会变弱。我们就会享受其中的过程,而不是总想着快点完事。
常人时时处于天人交战之中。只因我们的心里,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两种身份一直处于对抗之中,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不争眼前路,只争心中道。你能不能在每一个当下赢得这场战争?能不能在每个当下保持清明?
这些刹那的清明,最终将汇聚成改写命运长河走向的力量。就像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能决定方向,但每片雪花坠落时的姿态,最终决定了雪崩的整体运动轨迹。

流动的生命,就在当下一瞬。我们放眼看看大自然就知道了:植物发芽的时候,不会想着赶紧开花;太阳初升的时候,不会想着赶紧落山;日落、月出,春去,冬来,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运转着。
梁漱溟说:
知即在行上,行即在知上。知行都在一念上,只此一念,自这面看为知,自那面看为行,知行一体非二物也。
所以脚下一步、心中一念,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因为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即行即知、即知即行。
关于如何用功,王阳明说的很有意思,要想进步,必须时时下狠功夫:
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也就是说人要进步,不进则退,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干就要真干,要踏踏实实的在当下每一念上用功,如此才是知行合一。
一念入微处,才是用功得力处。就像暗室里掌灯,不管多忙,我们照亮的始终是方寸心田,如此才能步步生莲、念念花开。
那种时时倾尽生命所有能量活于当下一瞬的感觉,禅门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人上战场,以一人与万人敌,不敢有丝毫懈怠。能有如此魄力,才是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