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温州高考理科第一名潘某某考上税务局公务员一事引发热议。
潘某某此前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上望街道办事处工作,本次拟录用为国家税务总局乐清市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潘某某曾拿到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2015年高考,他以759分(裸分)的高分,成为温州市理科高考第一名,并取得浙江省理科成绩第二名的佳绩,被清华大学的金融与经济专业录取。
专家表示,类似名校毕业的毕业生选择去基层就业的事件,屡屡受到关注。究其原因,在一般观念里,高考第一名很优秀,而基层的工作很普通,名校毕业的高考第一名去基层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反差,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也都有基于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权利,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应该去尊重和支持这种选择,不应该给予过度解读和炒作。(红星新闻4月19日报道)

专家的话很有意思。
这件事的当事者本人如何进行人生选择,当然是自己的权利,无论是报考基层公务员,或者在已经进入基层工作后报考新的单位,只要符合招考政策要求,公平竞争,没什么好置喙的。哪怕当事人进行别的什么选择,只要合法,也毫无问题。
这样的事情虽然近年来频有发生,但是却每每引发热议,网友之所以关注,并不是非议事件当事人个人的选择是否得当,而是事情本身折射出的现象,传递出一些无法忽略的信号。
很多时候,学校档次越高,学历层次越高,再加上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毕业生选择越多,所可能找到的高层次选择就越多。比如清华大学的金融与经济专业毕业生,按照大家一般的认知,似乎与跨国投行、国内的金融监管部门、头部金融企业的职位更为匹配——固然,这样的毕业生是可以选择去基层工作的,甚至选择薪酬收入比较低,但社会意义比较大的慈善公益组织,甚至从事非全职工作。
大家关注的是,如果这些被视为天之骄子的顶级院校的毕业生,哪怕只是一部分,选择了回归基层,究竟是其个人意愿,还是说不得不如此。
也就是说,我们前述的投行、金融监管部委等工作,对于一些出身普通的毕业生而言,哪怕有了顶级院校的文凭,哪怕能力水平很高,在欠缺人脉支持的情况下,是不是变得难以获得?
又或者说,现在顶级院校的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以及国外名校的毕业生,数量太多,择业竞争太卷,所以就导致这些毕业生要获得职业发展机会,压力太大、竞争太卷,只能向下挑选。
专家也好,院校也好,不要总是拿着“每个人都有基于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权利,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应该去尊重和支持这种选择”这种话去粉饰太平。
大家关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广大网民难道每个人都不懂形同废话的常识吗?大家究竟在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