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王光美逝世时,葬礼现身了2名特殊客人,一露面就吸引了全场目光
历史也疯狂

“刘阿姨,我们来看老太太了。”2006年10月20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灵堂外突然传来一声颤抖的呼唤。刘少奇幼子刘源循声望去,只见身着黑色中山装的郭法曾搀扶着刘袖杰穿过人群,这两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让原本肃穆的灵堂泛起一阵轻微骚动。他们既不是政界要员,也不是亲朋故旧,却在王光美追悼会上获得全场注目礼——作为刘少奇夫妇的银幕化身,他们用二十年光阴演绎着历史本真。

追悼会现场的白菊还带着晨露的湿润,刘袖杰的手指轻轻抚过王光美遗照边缘。这位特型演员与逝者的缘分始于1979年某个燥热的午后,当时正在北京人艺排练的她突然接到个特殊任务。制片人递来几张泛黄的旧照: “这是你将要扮演的对象。”照片里戴草帽的妇女正在田间劳作,裤脚沾满泥浆却笑得灿烂。刘袖杰盯着照片右下角模糊的 “王光美”三字签名,心里直打鼓: “这不就是报纸上批判的'黑帮分子'吗?”

有意思的是,正是这次被迫接演改变了刘袖杰的人生轨迹。她在西单图书馆泡了整整三个月,从民国报纸堆里翻出王光美学生时代参加物理竞赛的报道,在发霉的档案袋中寻获延安时期的工作笔记。最让她震撼的是1947年土改工作记录:王光美连续72小时核对地契,困了就裹着棉大衣睡在办公桌上。 “这哪是反派人物?分明是个铁娘子。”刘袖杰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当刘袖杰在河北农村体验生活时,天津话剧团的郭法曾正面临人生重大抉择。1980年《少奇同志在安源》剧组三顾茅庐,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始终摇头: “我导戏的手怎么能去当演员?”转折发生在某个深秋雨夜,妻子何玲把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拍在书桌上: “你看看这段话——'我们共产党员要像柳树一样插在哪里活哪里',这不就是你常说的职业精神?”

不得不说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戏剧性。郭法曾第一次试妆时,化妆师盯着镜中的面容突然红了眼眶: “太像了,连耳垂上的小痣都一模一样。”为捕捉刘少奇特有的步态,他穿着三斤重的铜头皮鞋在排练厅踱步三个月,鞋跟磨穿时终于走出那个标志性的稳健步伐。1984年拍摄《开国大典》期间,他在西柏坡旧址发现刘少奇办公室地板有处凹陷,现场工作人员证实这是当年刘主席踱步思考形成的痕迹。郭法曾摸着那个浅坑感叹: “这才叫戏比天大。”

两位特型演员的相遇颇具传奇色彩。1986年《中国1949》剧组筹备时,导演坚持要见见 “活着的王光美”。刘袖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试镜,推门却见 “刘少奇”正在伏案书写。郭法曾抬头瞬间,在场所有人倒吸凉气——这对从未谋面的演员竟像共事多年的革命伴侣般默契。刘袖杰后来回忆: “他伸手扶眼镜的动作,还有说话时微微前倾的上身,活脱脱就是照片里少奇同志的样子。”

他们的执着最终叩开了历史见证者的大门。1992年春,刘袖杰鼓起勇气敲开王光美家门。当身着藏青外套的老人亲自开门时,演员紧张得把台词本摔在地上。 “老太太弯腰帮我捡本子,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还经得起摔打'。”这次会面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忘年交。王光美会指着老照片讲延安窑洞的趣事,说到刘少奇教她骑马时眉飞色舞: “他呀,自己都摔成泥猴还要当老师。”

令人唏嘘的是,当两位演员在银幕上重塑历史时,现实中的王光美正经历着人生至暗时刻。刘袖杰始终记得2001年那个阴沉的下午,她搀扶王光美参观刘少奇故居。老人抚摸丈夫用过的旧藤椅突然哽咽: “这些年,多亏你们把真实的少奇带回来。”窗外春雨淅沥,两位 “银幕伉俪”与历史当事人相对无言,只有八仙桌上的老座钟滴答作响。

追悼会结束时,郭法曾从内袋掏出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张泛黄的《人民日报》,1980年2月29日头版刊登着刘少奇平反消息。报纸空白处有行娟秀小字: “感谢你们守护历史真相——王光美 1999.5.13”。刘袖杰则从手提包里取出个绣着玉兰花的布囊,这是王光美临终前托人转交的礼物,里面装着枚磨得发亮的铜纽扣——1947年西柏坡时期刘少奇大衣上的第二颗纽扣。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