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胶东美食中的“原汤化原食”,一口爱上的舌尖秘密!
家在南乡

在烟台招远南乡的农村,有个老说法叫“原汤化原食”,这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饮食小诀窍。


图1:大锅煮饺子

就拿包饺子、做手擀面来说吧,等那香喷喷的饺子、爽滑的面条下肚后,剩下的汤可千万别浪费,得趁热喝上两碗,那滋味,别提多舒坦了。

老人们讲,用煮饺子或者面条的原汤,在胃里能助力消化呢。其实呀,这说法也是有它产生的缘由的。


图2:馄饨

想当年在胶东农村,自家小麦磨出来的面粉那可珍贵着呢,是实打实的好东西。饺子、面条吃完了,那汤汁哪舍得倒掉呀,美美喝上两碗,大概这就是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久而久之养成的习惯啦。


农家人的饮食习惯里,可不只是面条和饺子讲究“原汤化原食”。偶尔家里买了猪棒骨,把上面的肉啃干净了,剩骨头也别急着扔呀。往锅里一熬,就能熬出浓白的汤汁,撒上些鲜嫩的香菜和葱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汤,那也是一种享受呢。


图3:等待下锅

说到底,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农家人向来倡导勤俭节约,这习惯在生活点滴中展现得清清楚楚呢。


我从小就爱吃母亲做的混汤面。啥是混汤面呢?就是先用点五花肉在锅里爆一下锅,“刺啦”一声,香味瞬间就飘出来了,再切点手边现成的食材,像大白菜,或者葱花之类的都行。

把食材往锅里一放,翻炒几下,等五花肉炒出的猪油被食材吸得饱饱的,这时添上清水,烧开锅后把面条下进去。


图4:花蛤汤

那煮出来的面条,汤汁更是不能浪费。不过呢,母亲平常可不轻易做这混汤面,那可是家里有成员生病了,特意做的病号饭,我才能有幸尝上这一口美味。

现在的小孩子估计会撇嘴,觉得不就是下点面条加点大白菜嘛,能有多好吃呀。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心里明白这里头蕴含的酸甜苦辣。


我母亲娘家有两个弟弟,囊宁和姥爷总共就三个孩子。小舅从小就爱吃面条,后来进城租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还买上了楼房。每次母亲去城里探亲,小舅啥都不让带,就说带点家里自己压的面条就行啦。


图5:豆腐脑

家里去磨房磨面粉的时候,都会拿出几十斤面粉直接送去压成面条,尤其是北方春季,风呼呼地吹,又少雨,面条没几天就能晒干了,人家给裁剪得整整齐齐,往纸箱里一放,就这么搬着进城去看小舅。

按理说现在这面条也不算啥稀罕物了,毕竟现在农家人的日子是越来越好,面粉家家都够吃,顿顿大白馒头都不成问题。可小舅就说,农家自己压的面条,有小时候的味道,怎么吃都吃不够呢。


我还有个忘年交,年纪比我大将近20岁呢,我喊她大姨。大姨老家是烟台招远阜山镇扒山路家村的。


图6:包馄饨

她小时候因为父亲在甘肃工作,那边开了个镍矿,好多招远的乡亲都去那儿干活,大姨的母亲就带着几个孩子,千里迢迢地过去了,大姨的童年就在甘肃度过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对大姨影响挺大呢。等回到招远,大姨做的各种美食,可太合我胃口啦,我爱吃得不行。


就说大姨做的花馍吧,用甘肃当地一种香豆的叶片磨成绿色的粉末,再用药房里的姜黄磨成黄粉,还有山里野玫瑰的花骨朵,用糖腌过后磨成红色的粘稠汤汁。

就用这红、黄、绿三种颜色,往面里一放,做法跟咱招远做油花卷馒头似的,一层一层的面里,抹上这三种食材,然后上锅一蒸,那味儿一出来,我闻着就舍不得走,恨不得马上咬一口。


图7:煮汤圆

还有大姨做的窝窝面,做法也挺独特,把面粉像擀面条似的擀成长条,再切成小丁,然后用筷子在每个小丁上按一下,按出个窝窝儿的形状,这就是窝窝面啦。

把窝窝面放到小篦子上,趁着春季的阳光晒干了,收起来,等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就跟做混汤面似的一煮。

大姨用酸白菜爆锅,那煮出来的面,我不光吃得干干净净,连汤汁都一点儿不舍得剩呀,恨不得拿馒头把盘子擦得锃亮,那真是吃得盆干碗净才过瘾。


图8:混汤面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姨虽然早就搬回老家住了,但我们一直都热络地联系着,还不是被大姨这一手面食手艺给“馋”的呀。大姨还常跟我说呢,“原汤化原食”,吃了窝窝面,可得把汤汁都喝掉,这样胃里才舒服,吃得才健康呢。

其实在招远农村,这样的做法挺常见的,包饺子用的是清汤,可馄饨那都是有混汤的呢。

经典的做法就是用葱花或者五花肉爆锅,加水烧开后放上馄饨,出锅前再撒上点虾皮和紫菜,那味道,啧啧啧,绝了呀!


图9:炖鸡汤

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吃这种混汤的食品呀?你们那儿也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吗?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