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实在是太离谱了!继韩国成功申遗中国的端午、针灸等文化遗产后,近日,一家韩国公司竟在美国申请注册了中国饺子的外观专利。

韩国CJ公司旗下必品阁饺子外形
最关键的是,面对如此不合理的申请,美国居然批准了,有相关律师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在美国销售的饺子,如果外观和韩国注册的相同,那么就可能构成侵权。

韩国的专利申请、美国的批准,无疑引起了广大中国网友的众怒,同时很多人感到十分疑惑:难道以后包个饺子、吃个饺子,还会一不小心就侵权了?

网友评论
还有就是,韩国为什么总想“拿走”中国的文化呢?

美国专利商标局
4月8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官网的一则公告,让全球华人炸开了锅。
韩国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以“14至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等毫米级精度特征,成功将中国饺子的外观设计注册为专利,保护期长达15年。

韩国的专利申请
这意味着未来在美国市场销售的饺子,若完全符合上述特征,可能面临侵权指控。
韩方这种“数字化复刻”的操作,被中国学者批为“用法律数字解构千年文明”。

东汉至三国时期庖厨俑
要知道据各种考古证据显示,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重庆忠县的庖厨俑案板上已清晰刻画了花边饺子的造型。
而山东滕州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饺子实物,更将中国饺子的历史前推至了公元前770—476年。

在韩国比较常见的饺子
但韩国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饺子的记载则是出现在1894年的《朝鲜王朝实录》,整整比中国晚了近两千年。
同时美国专利法第102条规定,外观设计专利需满足“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

但在此次审批中,美国的审查员并未核查饺子的历史渊源,仅因“褶皱数量可量化”便认定其“创新性”。

这种逻辑遭到法律界质疑:如果把传统工艺参数化就能申请专利,那意大利面、墨西哥卷饼都可能被抢注。

更值得玩味的是,CJ公司采用“专利优先权”策略,先在韩国申请专利,再同步布局日、美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形成全球法律壁垒。
这种操作被称为“法律包装的文化殖民”,通过将公共文化资源私有化,模糊其历史起源。

其实类似案例在国际上早有先例:2013年,美国公司为墨西哥玉米饼的“U型折叠设计”申请专利,迫使当地传统企业退出市场。

美国韩裔名厨张锡镐抢注“油泼辣子”商标
2024年,韩国裔名厨张锡镐在美国抢注“油泼辣子”商标,试图借此向中小亚裔企业索要天价赔偿。
需要强调的是,韩国CJ公司的专利申请,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营销。

“必品阁饺子”
该公司旗下“必品阁饺子”在亚洲市场占有率达37%,但在美国市场始终难以突破12%。
而在此次专利争议爆发后,“必品阁饺子”的谷歌搜索量激增400%,亚马逊销量更是单日增长高达280%。

相关品牌战略专家分析称,韩国公司的这种操作是典型的“碰瓷营销”,通过制造争议抢占舆论高地。
最令人气愤的是,这场“闹剧”已经对中小企业和很多中餐厅构成了实质威胁。

据悉,美国专利诉讼平均成本达35万美元,而中国在美经营的中餐馆超过5万家,其中70%都使用了传统月牙饺造型。
其实这场专利战的背后,是韩国长期存在的“文化主权焦虑”。

根据韩国文化遗产厅数据,自2005年将中国端午节申遗为“韩国端午祭”以来,韩国已累计提交37项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非遗申请,包括泡菜、暖炕、丹青等。

韩国的春联
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历史创伤密切相关:朝鲜战争后,韩国试图通过重构文化身份摆脱殖民阴影,但在汉字、儒家文化等核心元素上,始终无法割裂与中国的渊源。

同时这场“专利战”暴露了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传统文化被视为“公共资源”,跨国企业却能通过法律“跑马圈地”。

网友评论
从端午祭到饺子专利,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不断将文化盗窃合法化,但历史终将证明:饺子褶皱里的文明密码,绝不是专利文件上的几个数字可以锁住。

当韩国企业给饺子“标价”时,我们真正面临的是人类共同遗产的私有化危机。

主要信源:
1.原文登载于光明网2025年04月17日关于“离谱!韩国一企业在美注册‘饺子外观’专利”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极目新闻2025年04月17日关于“‘饺子’被韩国企业注册外观专利,别只是感到‘好气又好笑’”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京报网2025年04月17日关于“‘饺子’被韩国企业在美注册外观专利!中餐馆卖饺子会侵权吗?”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杭州日报2025年04月17日关于“韩国企业在美注册饺子外观,获批准!曾有韩裔厨师抢注‘油泼辣子’”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