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称灵感来自“科技风”,市民吐槽:阴间审美何时休?
导语
2025年4月16日,杭州创景路地铁站G出入口因外观酷似棺材登上热搜,网友直呼“瘆得慌”。
次日,杭州地铁紧急回应称“系标志性设计”,但据现场目击者透露,施工队已连夜拆除争议部分。这场“阴间审美”风波,再次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痛点推向舆论中心。

事件回溯:从网红打卡点到“恐怖地标”
- 设计争议:争议出入口通体灰白,顶部呈弧形凸起,底部方正,夜间灯光照射下形似棺材1网友戏称:“白天科技感,晚上送葬风”
- 舆情爆发:相关话题24小时阅读量破8亿,衍生出“地铁升棺发财”“棺材运财”等段子3对比2024年广州花地湾地铁站“棺材门”事件,该站口因相似设计遭拆除,4名责任人被问责;
官方回应与行动
- 设计理念:杭州地铁称造型融合“科技粒子”元素,象征城市数字化进程
- 紧急整改:拆除顶部弧形结构,更换为透明玻璃穹顶,预计损失超200万元
- 历史重演:类似事件频发,2024年河北沧州“黑底白字”商铺招牌因丧葬风被勒令整改
设计界激辩:艺术与民意的博弈
- 支持派:中国美院教授称“先锋设计需包容期”,列举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等争议案例
- 反对派:清华大学建筑系团队实测发现,该设计未考虑南北采光差异,导致阴雨天视觉效果压抑5市民问卷调查显示,83%受访者认为“公共建筑应优先考虑大众心理感受”

行业反思:万亿城建费背后的三大顽疾
- 闭门造车:杭州该项目设计阶段未公示效果图,仅内部专家评审3对比广州花地湾事件,第三方公司施工偏离原设计方案
- 考核错位:设计师坦言“中标关键在领导喜好”,而非市民满意度
- 浪费循环:住建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建筑拆除重建率达12%,浪费超千亿元

市民智慧:这些设计更接地气
- 上海陆家嘴地铁站:牡丹花造型穹顶,兼具文化辨识度与采光功能
- 成都春熙路天桥:植入熊猫元素LED屏,日均打卡超万人次
- 深圳市民建议:“重要项目应开放市民投票,设立审美红黄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