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国言实出版社、天津内山书店联合举办《天生我才:冯骥才传》分享会。数十位文化界、媒体界人士出席,对该书的思想内容、叙事特点和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给予充分肯定。冯骥才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

分享会由天津内山书店副经理刘妍主持
分享会开始,主持人、天津内山书店副经理刘妍请中国言实出版社四分社社长、《天生我才:冯骥才传》的责任编辑宫媛媛发言,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本书的策划和出版过程。宫媛媛介绍说,《天生我才:冯骥才传》是第一本全面介绍冯骥才人生故事、艺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的人物传记,为了做好这部作品,社长专程来津,与冯先生见面交流。书稿传到出版社后,大家都认为作者文学功底很深,文笔很好,叙事手法很独特,是一部将史料与故事、学术价值与阅读趣味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传记作品。

《天生我才:冯骥才传》作者、资深媒体人、传记作家杜仲华向与会嘉宾讲述了他与冯骥才的交往和创作的过程。
该书作者、资深媒体人、传记作家杜仲华,向与会嘉宾讲述了他与冯骥才的交往和创作的过程。杜仲华作为今晚报文化记者,从1985年开始采访他,在将近四十年时间里,是冯骥才人生一些重要节点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包括跟随他到全国各地进行文化考察,参加他的私人性质的聚会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只用了四个月便完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作品。
当主持人问冯骥才对本书有何反应和评价时,杜仲华说:“冯骥才看到样书后,高兴地给我打电话,第一表示祝贺,第二表示感谢,第三称赞了本书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以及从装帧设计到印刷的精美。他说:这个版本很有当下阅读价值,是你的精品力作。得到传主的这样的首肯和称赞,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和预期的”。

杜仲华特别强调,冯骥才名气很大,社会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不十分了解。所以他希望通过这本书,系统地梳理和解密他的成长史和奋斗史,使读者看到一个此前他们所不了解的、立体的和鲜活的冯骥才,并从他的人生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教益。比如说,他的成长过程中有阳光普照,也有阴霾密布,而恰恰是在逆境中,他的意志、才能和智慧才得到了最好的磨练和发挥。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才能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才能写出《神鞭》《三寸金莲》这样的文化反思小说。
其后,他做为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所进行的非遗保护,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种种曲折和阻力。所以我希望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第一,从他身上学到为了理想和追求无所畏惧、知难而进、决不轻言放弃的奋斗精神;第二,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而要有些情怀,有些担当,有些社会责任感,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点东西,做出一点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在这方面,冯骥才无疑是我们的楷模。

天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万镜明发言

天津市文联原党组副书记施琪发言

文学评论家周纪鸿发言,展示他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天生我才:冯骥才传》评论文章。

中老年时报原总编辑马志林与杜仲华对谈的文章,分别发在“艺趣时代”和中老年时报上,影响很大。

文化学者刘学仁发言
其后,天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万镜明、天津市文联原党组副书记施琪、文学评论家周纪鸿、中老年时报原总编辑马志林、文化学者刘学仁等分别发言,一致认为,《天生我才:冯骥才传》是一部为当代文化大家立传的作品,它通过严谨的史料梳理、生动的文学笔法、多维度的人物刻画,将冯骥才的传奇人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精神,既是研究冯骥才学术成就的教科书式作品,又适应了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

参加分享会的嘉宾还有:教育部艺教委委员、天津市教委一级调研员刘恒岳,国际知名艺术大师、新加坡画家程亚杰,天津文史馆馆员、著名歌唱家李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忠奎,天津市民委原副主任、天津文史馆原副馆长马竞,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副社长韩鹏,资深媒体人、作家樊国安,天津艺术史学会会长、《文学自由谈》编辑齐珏,文史专家金彭育、资深集邮家陈元祯,以及马明、贾建茂、金凯、张春生、李子健、刘金芳、何树青、张浩、仇宇浩等。(部分图片来源:张春生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