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和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汉武帝对中国的制度建设、边疆开发和文化创新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汉武帝时期,中国的户籍户口却减少了一半,所谓“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这意味着,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是怎么回事呢?
西汉初期,全国的人口仅为1300多万。文景之治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逐步恢复和增长。文帝末期,人口已经达到了2500万,景帝末期达到了3000万。汉武帝前期,全国人口达到了3500万。此后,人口出现了停滞增长的趋势。汉宣帝时期,又经过休养生息,人口超过了5000万。史书记载的“户口减半”不是人口减少,而是户籍人口变少了。

“户口减半”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民的负担太重了,大量的农民逃亡。西汉初期,国家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即便如此,“文景之治”时期的农民也只能算基本能够活下去。当时西汉出现几个严重问题,一是国家干涉比较少,民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二是田亩税虽然降低为“十五税一”甚至“三十税一”,但人口税(口赋)没有减少,口赋成为了农民最大的负担。三是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黄河经常泛滥,百姓经常流离失所。
到了汉武帝时期,结束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全面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例如,推行“盐铁官营”,国家垄断食盐买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垄断长途运输,控制物价;推行“算缗”“告缗”政策,加重工商业的税收,经常给商人抄家。这些政策,总结起来就是“与民争利”。于是乎,原本在“文景之治”时期繁荣的工商业到了汉武帝时期就迅速萧条了下去,大量的商人破产。

在农业方面,汉武帝全面加重对农民的负担。首先,就是赋税加重了。在口赋(儿童人口税)方面,汉武帝将征税的年龄下降了3岁,而且每人征收的金额从20钱上升为23钱;算赋(成年人口税)征收对象不变,但金额从40钱增加到了120钱。这意味着,仅仅在人口税方面,汉武帝时期的农民缴纳的赋税就是文景之治时期的3倍之多。
在田租方面,汉景帝时期为“三十税一”,汉武帝提高为“十五税一”,也就是农民十五分之一的粮食要拿去交皇粮。在在徭役上,汉武帝征发徭役的频率、规模都远超西汉前期。汉武帝大规模修建陵墓、长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都需要大量的民力,因此汉武帝时期的徭役当时已经接近秦朝时期的强度。

在货币上,汉武帝也大做文章。汉武帝为了敛财,发行了皮币、白金、三铢钱三种货币,其中皮币主要是掠夺诸侯之财富,白金主要是搜刮商人的财富,而三铢钱是为了掠夺天下百姓的财富。三铢钱就是将市面的四五钱回收后重新铸造,以其一半的重量来造成三铢钱。也就是说,三铢钱实际上的重要只有四铢钱的一半,朝廷每发行一枚三铢钱,就可以赚取一铢。但百姓却不愿意使用三铢钱,民间私造铜钱之风盛行。汉武帝时期,因私造钱币被处死的人就超过了万人。此后,由于民间货币混乱,汉武帝才重新铸造足额的五铢钱,这才改变了局面。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工商业萧条,大量商人破产;农民负担加重几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户籍人口就选择了逃亡,于是乎就出现了“户口减半”的记载。汉武帝之所以会大规模“与民争利”,主要原因是汉武帝大兴土木、穷兵黩武。
汉武帝即位之后,就和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并对朝鲜、南越、夜郎、滇国、西域等周边民族、国家发动了战争。前期,这些战争都基本取得了胜利,实现了开疆拓土。到了后期,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战争基本以失败告终,例如汉武帝派遣李陵北伐匈奴,结果全军覆没;汉武帝派遣李广利西征大宛,最终以巨大的牺牲才获得了胜利。汉武帝再让李广利北伐匈奴,李广利投降匈奴。
汉武帝进行了大工程也不少。他在全国各地建设皇宫、楼台,例如长安有长乐宫、飞廉馆,甘泉有益寿馆、延寿馆;汉朝最大的陵墓——茂陵,就是他在位期间动工的。汉武帝大规模修建长城,其规模远超秦长城。这些工程,每一个都要动工数十万的劳动力,对民力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以上两项需要耗费大量的民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汉武帝一辈子都在想方设法敛财,除了搜刮百姓之外,还要卖官鬻爵,导致全国贪污腐败盛行。大臣夏侯胜提曾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贾捐曾说:“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弧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港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贡禹也指出:“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这里提到百姓为了避免口赋增加,竟然会杀害自己的孩子,真是苛政猛于虎。汉武帝的政策将西汉的国库掏空,以至于昭宣年间海南岛爆发叛乱,汉朝也无力管理,最终将海南岛放弃。

在汉武帝后期,国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107年,关东地区的流民就多达200多万,这一次就导致40万户口被注销。此后,全国各地开始涌现“盗贼”的记载,所谓的“盗贼”就是农民无法生存了,被迫逃亡山头沦为流寇。汉武帝要求地方禁止隐瞒盗贼的记载,必须要将之一网打尽。但是郡县的压力很大,因为盗贼根本打不完,于是只好隐匿不报。一旦发生天灾,那么就会出现农民暴动,所谓“民力屈,财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
如果继续这条路子走下去,那汉武帝就会成为第二个秦始皇,直接将国家葬送。还好,汉武帝在晚年幡然醒悟,决定重新走“休养生息”的道路。之后的昭宣二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最终才让西汉的经济恢复过来。不过,西汉始终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和奴婢问题,这两大问题成为了西汉灭亡的主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