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丨上官
编辑丨上官
前言
美国国防部长郝格塞斯上任后,于三月开启亚洲行,在日本、菲律宾等行程中,没少发表“中国威胁论”。

就在他离开最后一站日本没几天,《央视军事》发布了一条“如何击沉美国航母”的视频。

那么,郝格塞斯到访亚洲的目的是什么?央视发布的视频又作何理解?
郝格塞斯“亚洲行”的战略意图
让我们把时间调到2025年3月,美国国防部长郝格塞斯开始了他的亚洲访问行程。这一次他去了夏威夷、关岛、菲律宾和日本,但是没有去韩国。

这与以往的情况不同,这可能和韩国当时的国内政治不稳定以及朝鲜半岛复杂的局势有关。
与往常不同的是,郝格塞斯这次访问的重点是菲律宾,而不是韩国,这显示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调整,菲律宾取代韩国成为了奥斯汀这次亚洲之行的关键一站。

菲律宾的选择有其深刻的原因,这个国家在亚太地区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对美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伙伴。
菲律宾控制着马六甲海峡的重要航运通道,这使得它拥有影响海上交通的能力。此外,菲律宾还能够提供建立军事基地的条件,这对美国在南海地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这些地缘优势,菲律宾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在访问菲律宾和日本期间,郝格塞斯频繁提到中国构成的“威胁”,试图加剧地区内的紧张氛围,并且希望联合盟友共同对中国进行限制。
他公开使用“西菲律宾海”来指代中国南海,还在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会谈中承诺会加强美国和菲律宾之间的联盟关系,并支持菲律宾的军事发展。

在日本,郝格塞斯强调了美国和日本之间军事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宣布将驻日美军指挥部升级为“作战总部”,目的是提升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联合军事行动能力。
郝格塞斯这次访问亚太地区,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他的行程安排显示出,美国希望通过提升自身军事实力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郝格塞斯的行动也被解读为美国正在尝试建立一个对中国形成制约的联盟,旨在应对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美国试图通过加强军事部署和构建区域同盟,来应对其所认为的来自中国的挑战。

美国航母攻防体系
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队在全球享有盛誉,它们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标志,在维护美国的世界影响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航空母舰的防御能力,美国海军实施了一项大型实验。这项实验的内容是将退役的“小鹰号”航空母舰作为目标,通过实弹攻击的方式将其击沉,旨在获取航母在遭受攻击时的真实数据,从而提升现役航母的生存能力。
实验结果为未来航母的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艘服役四十多年的老旧航母,由拖船牵引至大西洋特定海域,等待它的命运是被当成各种武器的试验品。各型号导弹、鱼雷、航空炸弹密集发射,接连不断地击中航母。

然而,“小鹰号”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固程度,经受住了猛烈打击。在连续二十五天的密集轰炸下,这艘航母依然没有沉没,它坚守在海面之上。最终,预先安装的炸药被引爆,“小鹰号”才结束了它的使命,沉入海底。
这个实验结果显示,航母自身的结构非常结实,想要击沉它难度非常大。实战环境中,航母不是单独行动的,周围有驱逐舰、护卫舰和核潜艇等多艘舰艇保护。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常周密的防御体系,这意味着想在战场上击沉航母,需要突破重重防御,极其困难。
这些军舰装备了顶尖的雷达系统,能够精准探测并锁定各种空中目标、水面舰艇和潜藏水下的潜艇。

它们携带的导弹和反潜武器也十分先进,可以有效对抗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攻击。这些全面的防御能力,确保了航母能够抵御各种威胁,如同坚固的盾牌般保护着航母的安全。它们构建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媒体曾经分析过五种潜在的航母杀手,其中就包括俄罗斯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以及中国的东风-26导弹。

“波塞冬”具备无限的航程和极快的水下速度,即使远离航母也能通过核爆炸造成巨大破坏。“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则以其超高的速度和强大的穿透力著称,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击远距离目标。
中国的东风-26导弹,可以打击400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射程很远。这意味着它能够覆盖包括关岛在内的广阔区域,无论是海上的船只还是陆地上的目标,都可能受到威胁。

这种导弹的出现,给传统的航母攻防体系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因为航母的活动范围可能受到限制,防御难度也随之增加。
中美军事博弈的现实与未来
央视军事频道发布的视频不仅仅是军事知识的普及,在郝格塞斯亚洲行之后发布,更像是一种信号。

这段视频可以理解为对美国挑衅行为的回应和警示,它在提醒我们,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到航母带来的潜在威胁,更加努力地提升反航母能力。
这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在海洋上的权益,保障国家安全。中国近年来在反航母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显著增强了国防实力。

东风-26导弹的研制成功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这款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具备打击远距离海上目标的能力。
该导弹的出现有效增强了中国应对航母威胁的战略威慑力,提升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未来战争中,高超音速导弹和无人作战系统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将会彻底改变海上作战的方式。
航空母舰作为过去海战的核心,它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发生改变。航母可能会遇到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也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那么,颠覆性技术是否会取代航母?航母是否仍然会是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美两国在军事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两国的事情,更影响着全世界的安全。中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一直坚持和平发展,希望和各国一起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未来,中美两国要考虑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博弈中维护世界和平,这将是两国关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既要竞争,也要合作,这样才能保证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这种平衡对于中美两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都至关重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航空母舰在未来的战争中,作用是否会减弱?这需要认真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先进的武器出现,它们会对未来的海战带来哪些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讨论。
结语
未来战争中,高科技武器可能会彻底改变海战的模式,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新武器会对航母的地位造成什么影响,航母在未来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高科技武器的发展,无疑将重塑海战的规则。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革,并及时调整战略。
美国防长首次亚太之行,到底想干什么?金一南:安抚亚洲盟友以及为对付中国做准备,央广网2025-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