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作为区别于住宅地产的重要领域,从广义上涵盖了多种建筑形态,其用地属性在拍地时便已确定。常见的商业地产包括写字楼、酒店、商场、商业街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等。其中,商场这一业态在人们日常提及商业地产时出现频率颇高。
商业地产与一般地产的区别显著。从用地性质来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分。在用途上,商业地产主要用于经营或租赁,像写字楼可租可售,公寓也可能基于商业用地开发。但商业地产的范畴界定并非绝对清晰,存在如商业用地开发成公寓售卖等复杂情况。

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与差异
电商的迅猛发展对商业地产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引发线下商业衰退的担忧。然而,现实中高端品牌如LV、爱马仕等线下门店依然火爆,呈现出与传统认知中商业地产衰落相悖的景象。这表明,尽管同属商业地产,但不同项目间存在巨大差异。
以商场为例,不同商场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和客群。上海的恒隆、环贸等商场定位高端,吸引着家庭条件优越、对购物品质有高要求的消费者;而像成都的太古里,以潮流著称,吸引追求时尚、关注商业社会变化的人群;成都大悦城则更偏向家庭化,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

判断一个商场是否潮流或高端,有多种方法。通过观察品牌及楼层分布可作判断,如lululemon在商场中的楼层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场的选品定位。新商场往往给人更好的体验,引入喜茶、泡泡玛特等潮流品牌也曾是商场潮流的标志。此外,从人群特征判断也较为直观,如商场中美女、时尚人士的数量,以及卫生间的设计与品质,都能侧面反映商场的调性。
从品牌能级和数量维度看,商业地产项目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差异。华润万象城、太古里、恒隆广场等属于第一梯队,品牌能级高,单体销售额可观;龙湖天街、万达广场等偏社区型、中档的项目处于第二梯队;新城吾悦广场等主要布局于二三线城市的商业体则构成第三梯队。不同梯队的商业地产在布局上存在交叉,各有其市场定位和发展策略。
多视角剖析商业地产及投资机遇
消费者视角
消费者逛商场时,常以客流量判断商场好坏,但客流量并非衡量商场运营效率的唯一标准。如成都春熙路客流量大,但销售额和影响力不及旁边的IFS和太古里。此外,对于一些看似冷清但价格昂贵的服装店,不能因其店员多于顾客就认为生意不佳,这类店铺毛利率高,少量顾客消费便能带来高额销售额。

从业者视角
从从业者角度,商业地产中的甲方(业主方)和乙方(品牌方)角色与传统认知有所不同,双方并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甲方需合理规划商场布局,运用瀑布理论,将电影院、餐饮等业态置于高层,引导人流自上而下,以带动底层零售品牌的销售,实现商户利益最大化。品牌方则更关注邻居品牌和店铺位置,其调性和江湖地位常通过店铺位置和展示面体现。
投资人视角
投资人关注商业地产项目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块规整性等先天禀赋,这些因素决定了项目的发展潜力。同时,通过客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扣点和利润率等指标计算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判断投资是否合适。不同商业地产品牌因战略选择不同,在财务状况和发展速度上存在差异。快速扩张的品牌如万达、新城、龙湖,虽能获取城市化红利,但市场饱和后面临激烈竞争;走中高档路线的品牌如恒隆、太古,扩张速度慢,但财务状况稳健。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逛商场是发现投资机会的有效途径。关注商场中的排队和抱怨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供需不平衡,进而带来投资机遇。如安踏、李宁等品牌的崛起,其门店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密切相关。此外,商场自身作为上市公司,其股票也具有投资价值,像恒隆广场、环贸等背后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可通过购买股票参与盈利分红。
实体商业地产投资建议
在实体商业地产投资方面,购买商铺需谨慎。散售的写字楼、酒店、商业街商铺存在诸多风险,因后期运营难以把控,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资产价值下降。但散售公寓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理财产品考虑,不过租金上涨空间有限。
相比之下,社区型街铺有一定淘金机会,挑选时需关注价格、道路情况、小区人流动线、供需比等因素。价格方面,预估租金与售价之比在第三年应至少达到5%;道路为快车道时,商铺辐射范围受限;关注回家人流动线,靠近多数人回家路线的商铺更稳定;供需比方面,以小区户数和人数估算商业面积配比,比值越小,租金可能越高。户型上,方正、面宽大、进深小、柱子少的商铺为佳,且尽量选择一楼。

购买整售物业则是更为高端的投资行为,涉及诸多复杂门道,如新世界郑志刚将艺术理念融入商业项目打造K11。对于消费品品牌创始人而言,与商场谈判时,需明确自身能为商场带来租金、销售额、流量或气质话题度等价值,以此在谈判中获取优势。商场在租金机制上,通常采用固定租金与扣点租金并行,取其高者。新品牌可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打造爆品或特色门店,吸引商场招商人员主动合作。
商业地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投资机遇,无论是从概念理解、现状分析,还是多视角的深入剖析,都为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决策依据。
文本来源于@三点下班的音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