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高阳氏,昌意之子,出生于若水,生活在晋东南太行高地上(高阳)。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故号高阳氏。颛顼打败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一、古史记载
1、颛顼的出生
《山海经·海内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昌意)取淖(nào)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古本《竹书纪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并指出: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产颛顼。
《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皆以颛顼之父为昌意。《五帝德》篇与《五帝本纪》几乎一致,当是《大戴礼记》照搬《史记》之言,帝系篇亦然。
2、与共工氏的斗争
《列子·汤问》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颛顼打败共工之后,吸纳共工集团氏族如己姓等,成为己、董等八个氏族的共主。西汉《淮南子》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记载的这段故事,就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怒触不周山”神话,其背景是共工与颛顼帝之间的战争。史载,颛顼帝号为高阳氏。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大战。共工进逼之际,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
共工氏的根据地在晋南中条山,所谓“不周山”,指的是中条山东段与太行山南边之间的结合部山西高地,也是二人争夺的区域。
3、颛顼的埋葬地
《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海外北经》中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
二、颛顼的功绩
首先,颛顼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秩序。他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如“司徒”负责教化百姓,“司马”负责军事,“司空”负责工程等,通过明确的分工与职责,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同时,颛顼重视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通过严明的法制,确保了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为后世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颛顼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制定了更为精确的历法(颛顼历),不仅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还规范了社会秩序,使人们的生活与自然节律相协调。此外,他通过“绝地天通”政策,将神权收归中央,禁止民间私自祭祀,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强了中央集权。
在文化方面,颛顼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提倡以礼治国,通过祭祀天地、祖先等活动,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他鼓励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使得文化氛围异常活跃,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颛顼还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显著提升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
最后,颛顼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通过征战扩大了华夏部落的疆域,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他的军事策略以“以德服人”为主,注重通过文化融合而非武力征服来巩固统治,这种开明的统治理念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颛顼的子孙后代
1、颛顼是舜帝的先祖。舜帝建立了虞朝。虞舜者舜帝也,姓姚名重华,建都蒲坂(运城市永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至舜帝姚重华时已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为庶人。

2、颛顼是夏朝的先祖。《史记》对颛顼以后的世系排列为“颛顼-穷蝉-敬康-句望-蛟牛-瞽叟-重华,帝舜为颛顼七世孙”。《史记索隐》:“鲧为颛顼之后,为夏禹之父,故禹为颛顼裔孙。”大禹不仅成功治理洪水,还大力开辟农田、建立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为华夏民族的农业文明筑牢了根基。后世将他的事迹传为“大禹治水”的美谈,其也成为华夏民族勤劳、智慧与勇敢的标志。

3、颛顼三苗的先祖。苗族也是伏羲女娲之后裔。《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姓,食肉。”《海内经》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zhān)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4、颛顼也是秦人之祖。陕西出土的秦公大墓石磐文字记载,颛顼也是秦人之祖。《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而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以此来看,秦人祖源在于少昊与颛顼,故而将制作的历法称为“颛顼历”。

5、颛顼是楚国的先祖。楚国先祖为高阳氏。祝融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后世尊为火神。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祝融部族原居于中原,后迁江南,与少数民族杂居,其中有芈姓,后来建立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