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介休炮212团老营房
故居行


我在炮212团营房门口站岗

炮212团于1969年12月在山西介休组建,当时没有营房,团部暂住在介休城东水泥厂,家属院也在这里;一营开始在电碳厂,从天津南郊区种水稻回来住进农机校(二连住进宋古公社);二营开始在电杆厂,从河北赞皇施工回来住进城南生物研究所;团指挥连在农机校,汽车连在农机校斜对面院内,修理所在电杆厂。全团住得比较分散,开大会、会操都很困难。

到了1975年上半年,开始征地筹建营房。地点在介休城以北,赵家堡以东,上站村以南。营区筹建:营区北面,是一条西通赵家堡往东去的公路。因战备需要,团里整个营区没有建在一起,二营营房建在了离团部还有二公里处的东面,这条公路就是两个营区的连接线。冲营区北门,向北也有一条路,直通上站村。


走在这条路上的,右起:强健、蒋鹿、杨干事、郝建平

营区南面,向南是正门,原都是庄稼地,硬开出了一条往南去的路,两旁的树都是我们栽的,现已长大粗壮,是这条路的见证。到了与西面史公塔平行处,又向西开出了一条路,与介休城西路相交叉,这就成了我们炮212团出行的主要道路。

营区往南去的这条路,到了往西拐弯的那条路上,再往南走也有一条小路,直通介休城北门,城北门门洞漆黑狭窄,多是行人、自行车穿过。

营区东西两侧仍都是庄稼地,西侧离史公塔北行的路,介于营房之间还有一条小路,我们晚饭后遛弯,就是这么绕着走,从南门出去北门回来。这就是营区周围及道路的概况。

团部营区向南正门,两侧有围墙,门口左右是八字墙,上书“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大字。西侧有岗楼,昼夜有哨兵站岗。


炮212团新老班子领导在办公楼前合影

进了南门,迎面是团机关办公楼,一共有三层。一楼西侧是政治处,东侧是后勤处,紧靠大厅东屋是团值班室;二楼西侧是团首长,东侧是司令部;三楼是司政后单身干部宿舍,我在这里一晃儿住了近5年。

刚进驻机关办公楼时,团里曾一度实行“列队交接班制度”。即晚饭后,团里接班连队以及机关、各营连接班人员,都要到办公楼前列队接班。由接班的团首长点名、宣布注意事项后,才各自分头接班。机关、各营连接班人员还好说,回原单位就行了。关键是每天接班连队,需要把全团的哨位都绕一遍,一个一个接班。也就是到了一个哨位,下去一个人,敬礼接班,下岗的人跟着队伍走。看似正规严肃,但非常不实际、不方便,有些形式主义。后来经向有关领导汇报才得以改进。即:哪个连队的哨位,就由哪个连队派人去站,这样既熟悉情况,又便于管理。


丰南战友欢送我在礼堂前合影

机关办公楼东面是大礼堂,大礼堂还没有安装座椅时,就迎来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慰问演出,马玉涛唱的《老房东查铺》、《见到你们格外亲》、《马儿啊你慢些走》------马国光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我和班长》、《一路行军一路歌》------耿莲凤与张振富的男女声二重唱《毛主席呀派人来》、《祖国一片新面貌》、《逛新城》------每一曲唱完都是热烈鼓掌,迟迟不让走。记得马玉涛一连唱了六七支歌,还是热烈鼓掌,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仍是记忆犹新。

大礼堂南面,是出入礼堂大门的阶梯。借用这上下阶梯为坐位,南面是一篮球场,我们机关人员晚饭后经常在那里打篮球。


女兵战友在卫生队前合影

大礼堂北面是团卫生队,虽然只有一层房屋,但却是楼房的结构,中间有过道,两边有房间、诊室,全团干部战士家属都到这里看病就医。开始,团卫生队并没有女兵,到了1976年底,就有了女兵,多是我们各个部队的子女或亲属。

北面稍西些,通南到北,都是一样的房屋。第一排房屋是团警卫排,后面房屋陆续是团指挥连、一营各连的房屋。

这些房屋的东面,也就是团卫生队房屋的后面,坐东朝西,一拉溜儿长条形,是司政灶、后勤灶、团指挥连灶,及其食堂。

机关办公楼南面西侧,坐西朝东是军人服务社,南面有一小院是临时招待所。一般部队来客人住在这里。1979年6月19日中午,介休闹地震,我们机关三楼宿舍的单身汉,就曾搬到这里住了一阵儿。

机关办公楼北面,一直到一营指挥连房屋,是个大操场。面积不小,全团会操、检阅式、分列式都在这里进行。1979年秋后,北京军区马卫华、尤太忠两位副司令员前来我们团检查落实行政管理二十项时,走到大操场,直夸“这个大操场不错”。


我与张副营长在一营炮场前合影

大操场东西两侧是南北通路。大操场北面一排排也是一营各连的房屋,房屋北面是一营的炮场,也是连队的训练场地。就在这炮场,马卫华副司令员看完炮班训练后,竟然叫打开所有炮车的工具箱,这是随同检查的团营干部没有料到的,也是在场的连队干部没有想到的。就在这时,马卫华副司令员竟然从一个工具箱内找出了一瓶香蕉水。这可是易燃品,按行政管理规定,车场、炮场,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无关的物资,这是违反规定的。

看来,马卫华副司令员就是业务精、情况明,有工作经验、检查经验,知道哪是薄弱环节。他拿着香蕉水瓶说:“连队建设抓什么?就是抓你意想不到的,抓细节,抓关键------我们下来检查,也是为了帮助、促进你们工作------”这一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回头说,营区的西半部,从军人服务社往北是一座砖墙,把营区隔开,西面是部队家属院,一共有南北两个门。南门基本上对着机关办公楼西门,比较宽,可以出入汽车。路南是团首长的家属宿舍,相对宽裕些。路北是营连干部随军家属宿舍,比团首长的家属宿舍相对窄些,但一排排从南到北还不少呢!住的都是营连干部随军家属。

北门对着大操场的北面,就窄了,不能通过汽车,只能走人和过自行车。进了北门,北面是一栋从东到西的临时来队家属宿舍,隔成一间一间。一进门就是住人的地方,有一双人床,靠北面隔出一条,算是厨房,有一地炉子,可以生火取暖、做饭。我家属每年过年来部队都住在这里。开始没有起火,从司政灶打着吃。有了女儿,再来就自己起火做饭吃了。贾主任的家属先是给我们找菜板子、菜刀、擀面棍,后来又拿米、拿面。刘团长的家属在部队时,也给我们拿米、拿面,都支持我们自己开火。


我女儿与卫干事的儿子,在家属院内

临时来队家属宿舍的南面,就与营连干部随军家属的宿舍连起来了,中间有一条路,南面直通团首长家属宿舍。这就形成了一个大院,好多家属和孩子们都在这里住过。

家属院的北面是修理所的房屋和家属工厂,再往北就是汽车连的房屋,汽车连的汽车不少,紧靠北面临街都是汽车连的车库,与东面一营的车炮库连了起来,形成了北面的围墙,中间就是营房北门。

团部营房大体如此。出了北门,往东走二公里,就是二营营房。这是个独立的院子,相对简单,只有住房、炮场、车库、一个小操场。一般开会、看电影、看病,以及家属随军、临时来队,也都住到团部来。

这就是我们炮212团老营房的基本情况,这里给我们炮212团的干部、战士、家属、孩子们都留下了众多的回忆,以及我们当兵时的青春岁月、军旅生涯。有的后人们相问,我就回忆起来,也不见得都准确。

1985年,炮212团整编后,营房就归63军高炮旅了。也就是说,这个营房曾住过两支部队,起初营建是炮212团——火箭炮团,后来是63军高炮旅。


我在原来的大操场前

高炮旅驻防时,曾在礼堂南面,即篮球场的南半部,建起二层小楼为招待所。2003年春节,我们去老营房时曾住过。与之相对应,西面服务社南面的临时招待小院,也建起二层小楼。其余的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

岁月易逝,天地漫长,人生几何,世事沧桑。后来我们又曾去过,营房却已空,不由感慨,赋诗道:“铁打营盘实已空,老兵回首感无穷。当年火热今何去,竟在边陲守卫中。”

九口 2025、4、14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