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9晚9,一周6天","福报论","35岁职场天花板"......这些曾经盛行的职场文化词汇,如今在中国正逐渐被"躺平"、"摸鱼"、"慢就业"所取代。
经历了多年的加班文化洗礼后,中国打工人们开始用脚投票,用行动抵制那些透支身心健康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放出明确信号,要整治这种不健康的职场文化。
就在中国开始反思并纠正过度加班文化之际,我们的邻国韩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三星电子近日获得韩国政府批准,将其研发部门员工的法定工作时长从每周52小时延长至64小时。
这一消息立刻引发热议:当全球职场都在强调工作与生活平衡时,韩国为何选择逆潮流而动?加班真的能拯救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吗?

三星押注延长工时的豪赌
三星电子申请延长工时的主要目标非常明确——提升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根据韩国劳动部门的批准,这项延长工时的政策将专门针对三星半导体研发部门的员工,让他们每周可以合法工作长达64小时。
为什么是半导体部门?因为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半导体已成为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安全的核心支柱。而三星作为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旗舰企业,近年来在与台积电的竞争中逐渐落后。

目前在先进制程领域,台积电已经稳稳占据着领先地位,其3纳米工艺已进入量产阶段,2纳米工艺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相比之下,三星虽然也在积极追赶,但其2纳米工艺的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从早前的30%提升到现在的40%,与台积电的成熟工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半导体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知识。一个微小的突破可能需要研发人员数月甚至数年的持续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三星希望通过延长研发人员的工作时间,给他们更多连续攻关的机会,加速技术迭代和创新。

这种通过加班提升竞争力的思路并非空穴来风。在半导体发展史上,加班文化一直存在。硅谷早期的创业公司中,工程师们经常熬夜攻关,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台积电的崛起同样伴随着工程师们的长时间工作和牺牲。在某种程度上,三星此举是在效仿那些成功的先行者。
在经济压力下松绑劳动法
韩国政府为何会批准三星的这一申请?这与韩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产业战略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半导体产业。半导体出口占韩国总出口额的近20%,是韩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而随着全球半导体竞争加剧,韩国半导体产业的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一方面是台积电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领先地位难以撼动,另一方面是中国大陆在成熟制程领域的快速追赶。

韩国总统尹锡悦上任后,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特别是半导体产业的战略地位。在他的施政理念中,韩国必须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前沿地位,否则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种忧患意识推动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研发投入、提供税收优惠、简化行政程序,以及现在的放宽工时限制。
今年3月,韩国政府修改了劳动法规定,允许特定企业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将法定52小时工作制上限延长至64小时,最长可持续六个月,期满后需要重新申请。这一政策调整被视为韩国政府对半导体等战略产业的特殊支持。

这种做法反映了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与劳工权益之间的艰难平衡。在理想情况下,政府自然希望企业能够在不增加员工负担的情况下提升竞争力。但在现实中,面对全球半导体竞争的白热化,韩国政府选择了暂时牺牲部分劳工权益,以换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韩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也引发了国内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韩国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来保持竞争力。反对者则担忧,这可能导致劳动保护倒退,伤害员工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过劳死"等社会问题。有工会代表表示,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通过提高效率和创新来增强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地延长工时。

东亚加班文化的回潮与反思
三星延长工时的消息也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互联网行业曾经盛行的"996"甚至"007"(零工作制。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曾在中国科技行业蔓延,引发广泛讨论和反思。
中国的加班文化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勤劳加苦干是中国人实现个人和家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这种拼搏精神演变为科技公司的加班文化。许多科技巨头的领导者公开支持长时间工作,认为这是年轻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对加班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躺平"、"摸鱼"、"慢就业"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过度工作的抵制。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劳动权益的保护,多次强调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劳动关系。2021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意见,明确将"996"工作制认定为违法。众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调整工作制度,减少强制加班。
在这种背景下,三星和韩国政府的决定显得有些逆潮流而动。但实际上,这可能预示着东亚加班文化在特定领域的回潮。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东亚国家和企业可能会在战略性产业中重新考虑延长工时以提升竞争力的策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加班与过去有所不同。三星延长工时的政策是针对研发人员的,而非生产线工人。这些高薪专业人才在加班的同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薪酬和福利补偿。此外,延长工时也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和法律框架,而非无限期的强制加班。
延长工时能否拯救韩国半导体?
三星通过延长工时来提升半导体竞争力的策略能否成功?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积极方面看,延长工时确实可能在短期内加速研发进程。半导体研发中有些实验和测试需要连续进行,工时延长可以减少因工作日结束而中断实验的情况。此外,研发团队可以有更多时间进行协作和头脑风暴,可能会产生更多创新想法。三星2纳米工艺的良率已经从30%提升到40%,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到与台积电相当的水平,将大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在半导体行业,工艺改进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错和调整。一项看似微小的参数变化可能需要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实验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延长工时确实可以加快实验进度,缩短新技术从概念到量产的时间。

然而,从消极方面看,长时间工作存在多种潜在风险。首先是员工健康问题。韩国已经是全球加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过劳死现象时有发生。延长工时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其次是创新效率的降低。长时间工作容易导致疲劳和创造力下降,可能会适得其反。此外,如果没有足够的薪酬补偿,延长工时还可能导致员工不满和人才流失。
半导体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压力、高流动性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半导体人才都是各大公司争抢的对象。如果三星因为过高的工作强度而失去核心人才,那么无论工时延长多少,都难以实现预期的技术突破。

目前尚不清楚三星是否会为加班员工提供更高薪酬或其他补偿。但考虑到半导体研发人员的稀缺性和竞争性,三星很可能会推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保持核心人才的积极性。可能的措施包括加班费、股权激励、晋升机会增加等。有业内人士推测,三星可能会采用类似台积电的"绿卡工程师"制度,为特别优秀的研发人员提供独特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三星的这一做法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其他韩国半导体企业可能会效仿三星,申请类似的工时延长。另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新一轮的"加班竞赛",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会以各种形式增加研发投入和工作时间,以保持竞争力。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事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中国企业和政府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确保产业竞争力,又要保护劳动者权益。简单复制"加班文化"并非明智之举,更重要的是提高创新效率、优化研发流程、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星每周64小时工作制获政府批准 望提高半导体竞争力》CNMO科技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