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十三勇士入玉门,是真实历史事件还是千古传说?
小小嬴政

十三勇士入玉门,是关于东汉时期,戊己校尉耿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匈奴围困,使用毒箭、挖井取水、假意投降后杀使者等,虚实结合的策略,最终成功脱困的真实事件。

东汉西域战略背景与匈奴势力状况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陷入长时间的战乱之中。历经三十年的动荡与纷争,东汉王朝在光武帝刘秀的努力下建立并逐渐稳定下来。刘秀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随着国力的增强,东汉王朝开始将目光投向西部地区,试图恢复西汉时期在西域的影响力和统治秩序。

汉光武帝刘秀像

西域地区,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汉时期,汉武帝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随后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然而,西汉末年的战乱使得中原对西域的影响力大幅削弱,匈奴趁机卷土重来,重新掌控了西域大部分地区。

匈奴,这个长期与中原王朝对抗的游牧民族,其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匈奴骑兵擅长骑射,能够在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迅速集结和出击。在西域,匈奴实行残酷的统治,每年向当地百姓征收大量的牛羊、粮食和战马,以充实自己的实力。这种沉重的剥削激起了西域诸国百姓的强烈反抗,但由于力量悬殊,他们往往难以与匈奴抗衡。

匈奴想象图(来源于网络)

早在公元45年,西域诸国就派使者带着王子到达洛阳,请求汉朝接受他们的王子为人质,恢复西域都护府的建制。然而,当时的东汉政权刚刚建立,内部尚未完全稳定,无力顾及西域事务,于是婉拒了西域诸国的请求。直到28年后,东汉的国力得到了充实,才决定派出军队西征匈奴,恢复对西域的掌控。

耿恭受命镇守西域与匈奴初犯金蒲城

为了有效管辖西域这块富庶的土地,东汉朝廷恢复了西域都护府,并派出戊己校尉耿恭镇守西域。耿恭,这位出身将门世家的将领,自幼熟读兵书,武艺高强,对国家忠心耿耿。此时,打击匈奴的汉朝军队主力已经撤离了西域,只留下了三千兵分布在西域的几个战略要点进行布防,而耿恭手下仅有几百士兵,驻守在金蒲城。

耿恭图(素材源于网络)

匈奴不甘心在西域的失败,他们妄图继续实现自己在西域的利益。在汉军主力撤离后,匈奴迅速出兵攻打臣服东汉的车师国,杀了车师国王,随即出兵包围了金蒲城。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大军,耿恭和战士们并没有丝毫畏惧。他们精心组织防御,同时,耿恭派出范羌到酒泉去求救兵。

然而,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对军队的调动就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军队的调动更是需要皇帝的圣旨才可以,没有圣旨,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调动一兵一卒。无奈之下,范羌只能前往洛阳求救。此时的金蒲城形势十分危急,匈奴围城日久,城内粮草逐渐断绝。耿恭和手下将士只能煮弓弦和铠甲充饥,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城池。

为了击退匈奴,耿恭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命人将城中所有铁锅熔铸为蒺藜,又把商队囤积的胡椒与硫磺混入火油。当匈奴前锋抵达时,看到的却是城门洞开、炊烟袅袅的诡异场景。正当疑神疑鬼之际,耿恭对着匈奴军队大喊:“让你们看看汉家神箭的妙处!”于是乱箭射向匈奴,城头突然箭如雨下——这些浸泡过乌头毒液的箭矢,中者创口溃烂如沸,匈奴士兵中箭后,痛苦不堪。他们以为这是什么神奇的武器,军心动摇。恰在此时天降大雨,匈奴以为是上天护佑耿恭,于是心生畏惧,撤围而去。

影视剧图

匈奴再犯疏勒城与耿恭坚守困境

两个月后,匈奴再次卷土重来,攻打疏勒城。耿恭率领手下士兵据守此城。疏勒城原本城外有条河,河水流进城里,为城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然而,更残酷的考验降临疏勒城。这座扼守天山北道的要塞,本是耿恭精心挑选的屯兵之地,城外清泉四季不竭。但匈奴人这次学乖了,他们用三千奴隶的尸体堵塞了河道。

耿恭深知水源对于守城的重要性,他令士兵打井。井打到15丈深还不见水,城内的情况越来越危急,已经开始有人从马粪中榨水喝了。在这绝望的时刻,耿恭向天祈祷,然后带领全体士兵向这口井膜拜。奇迹发生了,水井中涌出泉水。

拜井求水

耿恭令士兵把水向城外泼,匈奴看到耿恭城内有水,知道围困之计难以奏效,于是再次撤兵。(后来,耿恭拜井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定式,流传至今。)

不巧的是,这个时候汉明帝驾崩,朝廷里都忙着给老皇帝办丧事,给新皇帝办登基,一片繁忙混乱。范羌到达洛阳以后虽然报告了前方的紧急军情,但在皇帝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朝廷并没有立即派出救兵。在朝廷看来,对于偌大的汉朝来说,耿恭和西域都不算什么,人死了可以再派,地丢了可以再夺回来。

汉朝出兵救援与十三勇士入玉门

直到柳中城的守将关宠求救的奏折摆到新皇帝——汉章帝面前,朝廷才决定派出救兵。汉朝派出的救兵先攻打车师国,大获全胜,车师国再次臣服。车师国此前被匈奴打败后背叛了汉朝,此次汉军的胜利重新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权威。

当汉朝大军准备班师回朝时,范羌坚决要求去救耿恭。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获得了两千士兵。于是,范羌率领着这两千人不辞劳苦,从深达一丈的雪地跋涉而过。

此时的耿恭还在苦苦坚守疏勒城。匈奴派人劝降,耿恭把这个人骗进城里杀掉烤着吃了,以表示自己坚决不降的决心。城内已经没有粮草,耿恭手下的士兵也越来越少。

匈奴

耿恭听到马蹄声以为是匈奴军队,结果发现是汉军,顿时振奋精神。他带着手下仅剩的26人接应范羌,打败了匈奴的阻击。而这些人跟着救兵返回玉门关时,由于长途跋涉和战斗的损耗,仅剩13人。

这13位勇士虽然面容憔悴、衣衫褴褛,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不屈。“十三勇士入玉门”的故事,成为了东汉时期坚守西域、捍卫国家尊严的壮丽篇章,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拼搏。

因此,十三勇士入玉门,确实是历史上真实事件,其在唐宋时期被塑造为“忠烈典范”,明清时期进一步融入边塞文学传统,形成历史记忆的层累现象。而这种“史实为核,传说为壳”的叙事模式,正是中国古代英雄史诗的典型特征。

参考资料:《后汉书》、《汉书·西域传》、《资治通鉴》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