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西汉耗尽国力才击败匈奴,为什么东汉能四平八稳地彻底击败匈奴?
隔壁老赵历史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西汉打匈奴,拼得家底都快掏空,还得靠陈汤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来强行画个句号。

到了东汉,匈奴直接被打到西天取经,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汉朝,西汉像是拼命三郎,东汉却像个老狐狸,四两拨千斤,轻松收割。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西汉刚建国那会儿,日子过得不轻松。

刘邦好不容易熬死了项羽,想安安稳稳当个皇帝,结果北边的匈奴就来找麻烦了。

冒顿单于刚刚统一草原,战斗力爆表,直接把刘邦堵在白登山,围了七天七夜,差点把大汉的开国皇帝一锅端了。

刘邦这才明白,眼下大汉根本打不过匈奴,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于是,西汉学乖了,拿钱买和平,和亲送公主,忍气吞声。

这口气一直忍到汉武帝刘彻上台。

他一看,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于是,卫青、霍去病领兵北伐,打得匈奴人满世界乱窜。

可是,代价也不小,国库空了,人口少了,百姓苦了。

等到汉武帝晚年,他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头了,赶紧停战休养生息。

等到汉宣帝的时候,匈奴已经被打得服服帖帖,双方相安无事几十年。

可惜,王莽上台后非要作妖,搞什么民族歧视政策,把匈奴又逼成了敌人。

等到东汉建立,匈奴又成了北方的心腹大患。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个聪明人。

他知道,刚打完天下,国家根本经不起大动干戈。

于是,他决定先稳住局势,采取了几个关键策略。

第一,能忍就忍,先不硬碰。

匈奴那时候时不时就来骚扰边境,刘秀不是没想过反击,可他派出吴汉带兵北伐,结果折腾了一年,啥成果都没有,反倒让匈奴更加嚣张。

刘秀立刻调整策略,收缩防线,把边境人口往南撤,减少让匈奴抢劫的机会。

这样一来,匈奴一时间找不到什么好抢的,劫掠的收益少了,大汉的损失也小了。

第二,等机会翻盘。

匈奴这边,单于一死,内部就乱了起来。

南匈奴的部族觉得自己扛不住了,主动来投靠东汉。

刘秀一听,这可是个好机会。

当年西汉靠送钱买和平,东汉直接让敌人变朋友,省钱又高效。

南匈奴归顺后,东汉没有直接让他们独立,而是一步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体系。

先是让南匈奴住在边境地区,逐步适应汉朝的管理模式,然后再慢慢控制他们的军事力量。

等到时机成熟,南匈奴已经彻底变成了东汉的盟友,甚至成了打击北匈奴的主力军。

第三,拉帮手,找外援。

除了南匈奴,东汉还拉拢了乌桓和鲜卑。

这两个民族本来就被匈奴欺负得够呛,现在看到东汉强势崛起,干脆投靠过来。

东汉答应给他们经济支持,允许他们自治,于是乌桓和鲜卑开始主动攻击北匈奴。

这样一来,北匈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以前他们还能在草原上横行霸道,现在到处都是敌人,逃无可逃,打无可打。

东汉真正的反击从窦宪出征开始。

窦宪是东汉的一员猛将,朝廷决定由他带兵北伐,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他兵分三路,直扑北匈奴的核心地带。

这次出征,东汉采用了全新的战术。

一方面,主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另一方面,南匈奴、乌桓、鲜卑也全员出动。

等于说,东汉自己没怎么费劲,匈奴就被一群曾经的盟友围攻了。

决战发生在稽落山。

窦宪亲自率领大军,抓住北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发起总攻。

结果,北匈奴被彻底击溃,单于逃亡,匈奴的统治体系全面崩溃。

这场战役之后,北匈奴基本上已经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剩下的匈奴人慌了神,纷纷往西逃亡,最后连漠北都待不住,被迫远走西方。

西汉打了两百年,国力衰竭,最后才勉强压制住匈奴。

东汉不到一百年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没怎么伤筋动骨。

关键就在于,东汉打的是一场智慧之战。

他们没有像西汉那样一上来就拼命,而是先积蓄力量,等时机成熟再一击毙命。

南匈奴的归顺、乌桓和鲜卑的联合、窦宪的精准打击,都是东汉高明的战略布局。

等到北匈奴反应过来,已经无路可退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武力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