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369):以德报怨,何如
夜辰读书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

【杨伯峻】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李泽厚】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如何回报恩德?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钱 穆】或人问道:“以德报怨,如何呀?‛先生说:‚那么又如何报德呢?不如有怨以直报,有德以德报。”


【夜辰心得】

关于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报怨,这个事从理论上看很有必要,从现实里看也是很接地气、很常见的,到底应该如何,各家好像都有自己的准则。

佛家自不必说,一切以慈悲为怀,众生平等,舍身饲虎,恨不能用己身救赎人类,怨在佛祖眼里也只是一时的遮蔽而已,是需要拯救的。

道家也主张以德报怨。《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思想,用德行来感化别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基督教也提倡博爱,爱人甚至爱仇敌,《圣经》耶稣说: “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送给他打”。这种忍耐的品质、舍己的精神,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儒家也讲究仁义,可在这个事上却没有表现出其他大教主的胸怀,更是发出叩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为什么格局没放那么大呢?我觉得,应该是接人气、接地气、接习气。就好像儒家在回答母亲与媳妇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问题时,就会很直白,因为理论逻辑在那里——亲亲、亲民、爱物,以孝为本。

康有为注释:“孔子之道不远人,因人情之至,顺人理之公,令人人可行而已……孔子非不能为高言也,藉有高深,亦不过一二人能行之,而非人能共行,亦必不能为大道,孔子即不言之矣。”

以德报怨行不行,当然行!可现实里,极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层次,理论上行,执行起来不行。对于这样的空头理论,高悬在头顶膜拜一下没问题,活生生的人间还是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好,以直报怨就比较适合,起码蹦一蹦够得着。

那么,以直报怨,何为直?一般理解为公平、正直。别人对自己有怨恨,如果自己以怨报怨,来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看似不过分,实则落了下乘,因为丧失了理性意识和独立意志,跟着魔鬼跑了,变成了另一个魔鬼。

而以直报怨,体现的是思想定力、道德坚守,任凭外部何种怨、多大怨、谁的怨,我自以直回应,理性看待,正直对待,不徇私怨以增,不显德高以减,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就法论法,不偏不倚,中正而行,这就是夫子的态度。

蕅益大师批注,“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若见有怨,而强欲以德报之,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怨宜忘,故报之以直,谓不见有怨也;德不可忘,故报之以德,谓知恩报恩也。”

何为直?达到怨亲平等,没有了怨与亲的分别心,这就是直,怨来了直报,亲来了也是直报。如果心里仍然有怨念,却想着强装大度以德报之,这恰恰证明未能消除“人我”和“是非”的偏见。现实中应当如何践行?怨宜忘却,这个忘是不纠结、不执着,报之以直,则说明心里已经没有了怨念;而德宜牢记,报之以德,这是知恩图报的表现。

想起包拯的诗《书端州郡斋壁》,其中有两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以直为道,养性修身,其中蕴意,值得体味。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