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大明朝,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可不在少数,开国功臣常遇春,便是其中一位,原以为其儿子常茂会是将门虎子,谁承想他却成了明朝最荒唐的纨绔子弟。
可即便是这样,朱元璋对他的心思仍旧是很复杂,等到他病逝后,甚至还叫人挖出了他的棺木,并下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那么,常茂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为何朱元璋会如此待他?

军中战神“常十万”
说常茂,就必须提起他的父亲常遇春,人送外号“常十万”。
常遇春出身贫农家庭,祖辈上下都是农民,没有学问没有官荫,在那个年代下只能靠着几亩微薄的田地生活。
可常遇春却不一样,他不甘心就此当一个平平无奇的老农民,他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于是,他找人学习武术,交不起学费就给人打工来换。
多年过去,常遇春练就了一身本事,正好此刻处于元末年代,战乱频繁,盗贼和起义军“蜂拥而至”,常遇春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奔了一群绿林好汉,落草为寇。

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常遇春发现这群人就只会打家劫舍,没有成大事的心思,所以他萌生了脱离盗贼的想法。
后来,常遇春便遇到了朱元璋,他乔装成百姓躲在后方默默观察着朱元璋,发现他虽然是个将军,但对手下人很好,与他们称兄道弟,更不会纵容手下人胡闹。
于是,常遇春当机立断,决定投奔他,没想到朱元璋一眼便看穿了他,问道:“你是不是挨了饿,想在我的队伍中找饭吃?”
常遇春说:“我在刘聚(盗贼)打家劫舍,不愁吃穿,但他胸无大志,我不愿意在跟着他,如今听说将军是个贤君,特来投奔,愿为将军效力。”

朱元璋又问:“那你能跟我过江打仗吗?”常遇春眼神坚定的看着朱元璋说:“将军指到哪,我就打到哪,渡江之日,我愿为先锋!”
朱元璋很是满意,便收了他,从此,常遇春便从一个盗贼的身份,转变为朱元璋手下的大将。
在朱元璋麾下,常遇春勇猛善战,常常能够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尤其是在开拓江南的时候,常遇春立了头功,升为一军的元帅。
无论是鏖战衢州,还是大战九华山,都有常遇春的身影,他的智勇计谋在这两场大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时还有专门的诗句赞颂常遇春将军在大战中的英勇无畏:“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
而后,常遇春又在西征陈友谅一战中,立下了大功,为朱元璋解决了心头大患,自然是更得朱元璋信任。
可以说,在朱元璋夺得天下的路上,常遇春功不可没,更不可或缺,其能力和徐达不相上下。
但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常遇春从开平率领大军南归的路上,突然在路上病逝,一代大将如此草率而亡,实在是唏嘘。
朱元璋守收到消息后,十分悲痛,赐葬于钟山下,还亲自出奠,给足了常遇春面子,安葬好常遇春后,又将其子常茂封为郑国公,给足常家体面。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命画匠为常遇春绘制身着龙袍的坐像,造常遇春塑像于功臣庙,位列天下功臣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在常遇春死后,就发生了朱元璋忌惮功臣,诛杀大将的恶事,众多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皆丧命于朱元璋的刀下。
当然了,他们的后代也没能幸免于难,那么,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呢?
战神之子:常茂
根据记载,常遇春有两个儿子,其长子为常茂,次子为常升,常遇春死后,其功勋爵位自然也就落到了这个长子常茂身上,他在15岁的时候,便被封为了郑国公。

据传,常茂因为是功勋之子,因此朱元璋格外器重他,不仅对他多加照顾,还允许他和太子亲王一起读书、饮食。
朱元璋给他如此殊荣,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像他的父亲一样,为大明朝建功立业。
而让他和太子一起读书,足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毕竟不是谁都能够当太子的伴读,也不是谁能够接受皇家专属的教育。
就在朱元璋以为常茂会是将门虎子的时候,常茂却整日里“招猫逗狗”,图惹是非,连一个小小的箭术都练不好。
同为开国功臣的徐达,他的长子徐辉祖在和他们一块练习箭术的时候,人家能够百发百中,可常茂却连小小兵书都认不全。

每次见到常茂,朱元璋都十分气愤,想当初常遇春是何等威风,如今他的儿子却如此荒唐嬉戏,实在是难以形容。
更何况,常茂的姐姐尚在襁褓之时,便和储君结下了婚姻之好,等到其长大后,便被朱元璋册封为了皇太子妃,三年后生下皇嫡长孙,独揽太子后宫大权。
有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太子妃姐姐,和母亲蓝氏的宠爱,常茂被惯得无法无天,活脱脱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有记载中表明,常茂曾经当街射杀惊马,以至于路旁的商贩惨死,如此草芥人命,却被朱元璋草草盖过,一点都没有重罚。

要知道,朱元璋登基后,实行的都是严苛立法,因为他自己是平民出身,见不得官员压榨百姓,所以定下的律法都是十分严酷的。
可如今常茂当街杀人,一个勋贵子弟藐视王法,难道不应该狠狠惩处吗?偏偏朱元璋并没有,只是轻轻带过,足见朱元璋对他的偏心。
后来,常茂又开始结交胡惟庸,胡惟庸挑唆他为其生母封夫人请封诰命,这下可触到了朱元璋的逆鳞,但仍旧没有狠下心来收拾常茂。
而为其母亲请封诰命,只是常茂犯下的大小事中的最不值得一提的。
想当初,他在军中历练的时候,奸宿军妇,花天酒地,甚至连其父亲的小妾都没有放过,桩桩件件都是常茂干下的好事。

无论是朝中,军中,还是大街小巷,谁人不知常家公子常茂的大名,出了名的纨绔公子,实在是有辱家风。
但没办法,有常家、皇家甚至是天子朱元璋护着,谁都不敢说常茂分毫。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人物,也是常茂无形中的助力,此人便是明朝的开国名将---冯胜。
冯胜此人足智多谋,极善谋略,自从归顺朱元璋之后,深受重用,无论是在大破陈友谅还是在北伐的时候,除了徐达、常遇春以外,就是他的身影出现的最多,碰巧的是他还是常茂的岳父。
正是因为这层表面关系,常茂才能在军中畅通无阻,不过有传言说他们二人关系不和,经常发生口角。

而常茂也是因为他,被朱元璋贬到了龙州,以至于到最后落得一个病逝的下场。
当初,大将军徐达和左副将军李文忠相继去世,元太尉纳哈出的势力却逐渐壮大,成为了拥兵十万的一方豪强,也成了辽东边患。
1387年,朱元璋派出冯胜、蓝玉等人前去征讨,常茂、李景隆等人随行,同时又派出早就俘虏的纳哈出的副将乃刺吾带着玺书前去逾降。
等到冯胜带着大军逼近纳哈出的时候,纳哈出也见到了自己的副将,欢喜问道:“你竟然还活着?”
乃刺吾向他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劝他归顺,纳哈出很是高兴,决定相信乃刺吾一次,便派遣了使者前去献马,并趁机探测一下冯胜的军情。

没想到,冯胜的大军已经深入,团团包围了纳哈出,纳哈出见自己并没有胜算,便决定依照乃刺吾的话,投降于大明。
于是,冯胜便派蓝玉前去受降,蓝玉拿出好酒招待纳哈出,喝的正欢的时候,蓝玉脱下衣服,想要给纳哈出穿上,纳哈出不肯,并趁着酒劲对周围人开始窃窃私语,想要逃跑。
此时,正好常茂在席中,他的部下中有个懂蒙古语的赵指挥,看到纳哈出如此,便对常茂说:“纳哈出想要逃跑。”常茂听闻,说时迟那时快,一下子就跳起来,朝着纳哈出的手臂砍去。
都督耿忠带着常茂去见冯胜,消息也很快传到了纳哈出麾下的将士和其家人耳中,他们受了惊吓四散而逃,还好冯胜带人及时追击,这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经此一事,冯胜这个岳父对常茂愈发有意见,见惯了战场上的大风大浪,再见常茂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冯胜实在是生气。
于是,在冯胜的“添油加醋”下,常茂的罪行和俘获纳哈出部落的消息一并呈到了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大怒,下令将常茂绑至京城。
常茂被押回京城后,十分气不过,便在朱元璋面前也揭发了冯胜不少的腌臜事,朱元璋更是大怒,下令收回了冯胜的总兵印,也将常茂贬去了龙州。
避祸诈死?
冯胜和常茂可真是“冤家”,互相揭露短处,又一并被罚,真不知道是该说他们聪明还是愚蠢。

冯胜被收回兵权后,便再也没有统帅过大军,但冯胜后来与朱棣来往密切,受到了朱元璋的猜忌,几年后便被赐死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冯胜诸子都不可继其嗣。
而常茂被贬到龙州后,朱元璋并没有对其赶尽杀绝,说是念在其父亲常遇春的功勋,暂时留下他的性命。
可帝王之心哪里是那么简单的,朱元璋留他一命,不过是要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怕别人说他不肯留下功臣之子罢了。
但没过几年,龙州便传来消息,常茂去世了,他去世后龙州又有谣言传出,说常茂实际上并没有死,而他身边的士官赵贴坚的侄子宗寿知道其中内情。

于是,朱元璋便派人来抓捕宗寿,让他交出常茂赎罪,还派出了大将出兵讨伐龙州,甚至还掘了常茂的棺木,就是为了验证他是否真的去世。
无论怎样,这件事到最后传出的消息是常茂以死,朱元璋也罢兵不在追究。
至于说常茂究竟是不是真死,没有任何记载,只留下了一句:“明太祖知晓常茂已死”的消息。

从此处来看,朱元璋对常家还是颇为忌惮的,虽然常茂与冯胜不睦,但仍旧是其助力,而且常茂身为功臣之子,身份自然非比寻常,没有等闲理由是绝对动不了他的。
因此,常茂这一次违反军令,刺伤纳哈出,就成为了朱元璋惩治他的理由。
结语
总之,朱元璋的心思深不可测,常茂就算是再顽劣,再无能,也难以消除帝王猜忌的心思,而常茂的死,或许恰恰解决了朱元璋的一大心事。
常遇春家族与“蓝玉党”案---回族研究
《逆臣录》:被消失的开平王常遇春后裔---史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