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从排队神话到门可罗雀,绿茶餐厅成“过气网红”了?
小志一直说

在餐饮行业的发展历程中,绿茶餐厅曾凭借独特的经营模式与风格,一跃成为初代网红餐厅的代表,在市场中风光无限。其以高性价比、特色融合菜和别具一格的江南风情装修,吸引了大量食客,创造了排队神话。如今的绿茶餐厅为何不如当年火爆了?

品牌初创:精准定位下的快速崛起

2004年,王勤松与路长梅夫妇在杭州西湖附近创办了绿茶青年旅舍。

在经营旅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融合菜更能迎合来自天南海北顾客的口味,于是开始钻研并推出了如绿茶烤鸡、火焰虾等颇受食客喜爱的菜品。

2008年,第一家绿茶餐厅在杭州正式开业,餐厅以别具一格的江南风情装修、精致可口的融合菜品和亲民的定价策略,迅速吸引了大量食客的关注。

王勤松与路长梅夫妇

当时的餐饮市场,中式餐厅主要分为装修简陋、价格低廉的大排档,以及人均消费200元以上、定位高端的酒楼,而处于中间收入群体的聚餐选择相对匮乏。

绿茶餐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空白,以“北欧风木质桌椅+江南水乡元素”的混搭设计,搭配定价30-50元的招牌菜,完美契合了年轻人“既要便宜,又要体面”的消费心理。

餐饮行业整体低迷,红利消退竞争加剧

绿茶餐厅在2010年前后进入扩张阶段,彼时正值国内餐饮业消费升级、购物中心大规模增长的红利期。

其仿江南古镇风格的装修,搭配江浙地区特色的融合菜,高度契合当时大众的审美与口味偏好,再加上突出的性价比优势,人均六七十的客单价,以及5元一份的黄瓜、10元一份的东坡肉等低价引流菜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甘愿排队等候用餐。

对于购物中心而言,绿茶餐厅门口排起的长队意味着旺盛的人气,能够带动更多的商场客流量和消费,因此各大购物中心纷纷争相引入,甚至为其提供免租、装修补贴等优惠条件,使得绿茶餐厅得以迅速扩张。

但近年来,实体商业地产的人流量呈下降趋势。

在一线城市,商业综合体趋近饱和;而在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数量不断增多,竞争愈发激烈,导致顾客分流严重。加之疫情冲击,餐饮行业整体陷入低迷,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变得更加谨慎。

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也明确指出,经营数据的下滑主要归因于当前消费者普遍趋于谨慎的消费态度。曾经助力绿茶餐厅崛起的市场红利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与低迷的行业态势。

品牌老化,陷入预制菜争议漩涡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不断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菜品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茶餐厅在菜品研发方面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从2021年到2023年,每年都推出170道左右的新菜,但这些新菜品并未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餐厅依旧主要依靠如面包诱惑等早期的人气菜品支撑业绩。

招牌绿茶饼

绿茶餐厅以融合菜起家,虽然有杭帮菜作为基础,但菜品涵盖了剁椒鱼头、毛血旺等川菜湘菜,以及西餐里常见的芝士类菜肴。

与那些定位清晰、标签明确的餐饮品牌相比,绿茶餐厅在菜系上缺乏独特优势。当菜品研发能力不足时,品牌的整体声量与市场竞争力便随之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绿茶餐厅部分菜品使用第三方食品加工公司制作的预处理食材,这一情况在2024年3月引发了舆论危机,其38元的“佛跳墙”被曝光使用预制菜,且菜单未明确标注,点餐时工作人员也未主动告知顾客,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发公众对餐厅的信任危机。

尽管绿茶餐厅随后表示,若国家将此类菜品认定为预制菜,会按要求告知消费者,但在同年7月再次冲击上市时,证监会仍针对其食品安全及预制菜占比情况进行了严格问询。

若无法妥善处理预制菜引发的争议,绿茶餐厅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将面临更多阻碍,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将进一步受损。

下沉策略面临挑战,扩张之路困难重重

根据绿茶餐厅的招股书,从2024年到2027年,计划四年内新开675家餐厅,其中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新开门店数量达465家,下沉市场成为其重点拓展方向。

目前绿茶餐厅的380多家门店全部采用直营模式,无加盟商参与。这意味着每新开一家门店,都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资产负担。

从装修成本来看,2010年之后兴起的众多餐饮品牌中,绿茶餐厅属于客单价相对较低,但装修成本却居高不下的典型。其创始人也曾坦言,绿茶餐厅人均消费50元,却投入500万元用于装修。

与其他餐厅不同,绿茶餐厅需在满客基础上实现翻台才能盈利。

在当今餐饮集团普遍注重规模效应、高度依赖加盟商以实现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绿茶餐厅迟迟不放开加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扩张速度,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此外,2020年绿茶餐厅曾对全国30多家山寨店提起诉讼。

这些山寨餐厅不仅无法提供与正品一致的标准和高质量服务,还可能对绿茶餐厅的品牌形象造成损害,进一步影响其在下沉市场的品牌推广与业务拓展。

转型探索:零散修补难挽颓势

面对食客加速流失的严峻危机,绿茶餐厅并非毫无应对举措。

2024年,推出“现炒厨房”概念店,将部分菜品的制作过程透明化,试图以此重建消费者对菜品新鲜度与品质的信任;与国潮IP联名推出“西湖限定套餐”,借助国潮热度吸引消费者关注;学习蜜雪冰城,在三四线城市尝试开放“小店模型”,以适应下沉市场的需求特点。

这些转型措施被业内人士普遍评价为“零散修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绿茶餐厅面临的系统性问题。

当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已固化为“过气网红”时,局部的改良无法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优化运营模式,难以使品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曾经凭借创新与特色取得辉煌成就的绿茶餐厅,如今在市场环境变化、自身经营策略失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陷入了发展困境。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网红效应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但唯有持续提升产品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紧跟市场变化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品牌的长远发展与持续繁荣,避免重蹈绿茶餐厅的覆辙,沦为被市场遗忘的“过气网红”。

文本来源:商业就是这样

#餐饮##商业大事议#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