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日会谈现场书法作品“解衣”,大部分人的理解都错到日本国
邹泽江

近日中日会谈时背景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解衣”引发网络热议,对这二字众说纷纭,但绝大部分人的理解可能都错到了日本国。

“错到日本国”是句鄂东方言,形容错得离谱,错误很大。

“解衣”书法作品

网络资料显示,这幅书法作品2023年8月便已存在于日本首相府,近两年来所有在日本首相府举行的会谈,几乎都会有这幅作品出镜。要获知“解衣”二字本意,不能只查阅中国古典文献,然后自己发挥,而要推究这幅作品的创作者当时是表达什么意思。

该作品是日本书法家高木圣雨的手笔,在日本书法展出时有简单注释:高木圣雨“解衣”( 庄子)。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庄子•田子方》

这是“解衣”两字最早的出处。这段话的大意是:宋国国君元君要画画,召来了很多画师。画师们跟元君相互致礼后,一本正经地做好画画的准备,此时还有一半的画师在外面等待。有个画师迟到了,不紧不慢地面见国君。国君向他致礼后,他也没有一本正经地站着待命,而是回到了下榻的馆舍。元君派人去看,只见这个画师脱下衣服盘着腿,半裸着身体。使者回来报告情形,元君听了说:好!这才是真正的画师。

高木圣雨取自《庄子》的“解衣”,表达的是:真正有大本事的人,往往表现得从容自在、不拘行迹。而循规蹈矩一本正经的人,往往缺少创造力,不会是顶尖人物。日本几任首相将这幅书法作品当成“座右铭”,要传达的是:为国民服务最重要,个人的形象、荣誉、得失则是次要。

当年默克尔访华,面包掉到地上,默克尔很自然地捡起来继续吃,没有任何尴尬和做作,就是一种从容潇洒。

高木圣雨

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发挥自身的艺术天资,根据一定的创作规律(或无意中跟艺术创作规律暗合),糅合自身观念、阅历创作而成的。解读一件文艺作品,既要推究创作者的原意,也要求受众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大违作者本意随意演绎,发挥出来后不被作者接受,不是成功的诠释;有时鉴赏力高的受众可能会解读出连创作者在创作时都没有想到的部分,如果能被创作者接受,那么也是成功的解读。例如姜文和周星驰,就曾表达过对影迷的赞叹,承认有的影迷对他们电影的解读,超越了他们创作时的本意。

有些网友将悬挂于日本首相府的“解衣”,说成是出自韩信“解衣推食”的典故:韩信在项羽帐下当执戟郎时,项羽不把韩信当回事;韩信投靠刘邦后,刘邦解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分享自己的食物给韩信吃。

“解衣推食”由韩信说出来,意思是刘邦有识人之明有知遇之恩,韩信因此对刘邦心存感念。韩信和刘邦两人不可能地位对等,只能是一方“恩赐”一方“受恩”,并不是平等的同甘共苦。因此,日本首相府中的“解衣”,不宜取此义。

同时,《庄子》一书中的“解衣”出现得更早,该书法作品的标准注释也是取用《庄子》。

和平

对“解衣”的诠释,无疑首先要遵从高木圣雨的原意。如果一定要多给一种解释,那么与其说出自“解衣推食”,不如说表达了“解衣卸甲”之意。

日本是亚洲准发达国家,是中国搬不走的邻居,历史上有过极深的隔阂,八九十年代也有过一段“蜜月期”。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充满了太多不确定因素,但世界的潮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顺应这个潮流,则国兴;逆反这个潮流,则国衰。中日两国都应该致力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团结,在彼此高度尊重的前提下,维持友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解下战衣卸下护甲,化剑为犁永不为敌,才是最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事。

近日中日两国在“解衣”前会谈,“解衣卸甲”以维系和平,应是题中之义。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