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己酉大清铜币十文(高点“币”鸡爪龙版)

1909年己酉大清铜币十文(高点“币”鸡爪龙版),铸造于1909年(宣统元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此币为宣统年间试铸的铜币,未正式发行,因此存世量稀少。该币设计独特且精美,正面中央铸有“大清铜币”四字,珠圈外下缘镌币值“当制钱十文”,左右铸有干支纪年“己酉”;背面铸有蟠龙图,外围为“宣统年造”。神龙纹路依旧,如刀刻所成,铸造工艺神乎其技,且龙身纹路精美,并有云海衬托,威风凛凛。高点“币”鸡爪龙版是该铜币的特殊版别,其“米”字点的起笔处和竖的起步处基本平齐,龙爪犹如鸡爪,栩栩如生。
这种设计使得该铜币在钱币收藏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十文面值在当时的铜元中属于常见面值,流通范围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该币为试铸币,未正式发行,因此存世量稀少,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夺的珍品。此币采用精炼红铜材质铸造,材质致密,确保了货币的耐用性和美观性。铸造工艺精湛,采用了机器压铸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它不仅见证了清末新政的实施和货币制度的变迁,更以其精美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版式,成为艺术品收藏领域中的瑰宝,最终以176万元高价成交,足见其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
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二十文(底板泛铜光,保存完好)

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二十文,铸造于清朝末年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整顿币制而大力推行铜元。该币正面中央镌刻着“大清铜币”四个大字,上方环绕“丙午”二字标明铸造年份,下方环绕“当制钱二十文”字样,中心铸有“川”字代表四川地区,设计独特,体现了当时货币改革的地域特色。背面中心内嵌栩栩如生的蟠龙图案,龙纹生动传神,彰显皇权威严,外圈上方刻有“光绪年造”四字,周圈以英文环绕,增添了国际化韵味。此币选用优质铜材,经过精湛铸造工艺打造,表面形成自然包浆,色泽温润古朴,散发历史韵味。
底板泛铜光,保存状态极为完好,几乎未见磨损或腐蚀,保留了原始风貌和细节,更加凸显其稀缺性和收藏价值。在收藏市场上,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二十文备受追捧,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及艺术魅力而价格高昂。此枚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川”二十文,最终以169万元的高价成交,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历史文物与收藏珍品的双重价值。
1907年丁未大清铜币中心“奉”当制钱十文(满铜光,初打,品相绝美)

1907年丁未大清铜币中心“奉”当制钱十文,铸造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丁未大清铜币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该币设计独特且精美,正面中央铸有“大清铜币”四字,左右分列“丁未”二字,下环铸“当制钱十文”;背面珠圈内饰有一条栩栩如生的神龙,雕刻工艺精美,龙纹细腻,龙麟深邃,龙眼炯炯有神,威武霸气,尽显皇家威严。珠圈外上环镌“光绪年造”四字,英文环绕其中,融入了国外文字文化。中心“奉”字表明其铸造地点为奉天省(今辽宁省),具有地域特色,增加了其收藏价值。
该币为初打币,品相绝美,满铜光,保存状态极佳,更显珍贵。由于铸造时间短,流通损耗大,存世量稀少,因此成为收藏家们竞相争夺的珍品。此币采用精炼红铜材质铸造,材质致密,确保了货币的耐用性和美观性。铸造工艺精湛,采用了机器压铸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它不仅见证了清末新政的实施和货币制度的变迁,更以其精美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版式,成为艺术品收藏领域中的瑰宝,最终以182万元高价成交,足见其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