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韩国为何死盯中国非遗?专家:自卑到极点!
用户zzlover

被韩国抢注的中国文化及节日内容(按影响程度排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端午节(江陵端午祭)

抢注内容:韩国将源自中国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改造为“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成功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响程度:★★★★★

  • 争议焦点:江陵端午祭虽以山神祭祀、假面舞等本土化活动为主,但其名称与时间(农历五月初五)直接关联中国端午节,导致国际社会误认为韩国是端午节的“起源国”。
  • 后果:中国被迫于2009年以“端午节”名义申遗,但英文译名改为“Dragon Boat Festival”,削弱了文化标识的独特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泡菜文化

抢注内容:2013年,韩国将“越冬泡菜文化”申遗成功,强调其邻里共享的社会意义
影响程度:★★★★☆

  • 争议焦点:泡菜源于中国四川,但韩国通过产业化(如《大长今》等影视作品)将其包装为“韩式国菜”,并通过申遗强化文化归属。
  • 后果:中国泡菜产业国际认知度受挤压,韩国泡菜年产值超50亿美元,成为全球饮食文化符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新儒学书院

抢注内容:2020年,韩国将9处儒家书院申遗,其建筑形制与教育理念均源自中国宋代书院
影响程度:★★★☆☆

  • 争议焦点:韩国书院直接模仿中国书院(如白鹿洞书院),但通过活化利用(如学生体验活动)构建本土化叙事。
  • 后果:中国书院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同源竞争”,需强化历史溯源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燃灯会与春节符号

抢注内容:韩国将佛教燃灯会申遗(2020年),并试图将春节改称“韩国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
影响程度:★★★☆☆

  • 争议焦点:2025年英国大英博物馆公开庆祝“韩国农历新年”,引发全球华人抗议。
  • 后果:中国于2024年成功将“春节”申遗,但韩国仍通过国际机构模糊春节的中国属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5. 活字印刷术

抢注内容:韩国宣称金属活字技术为其独创,并于2014年索契冬奥会宣传“韩国活字印刷术”
影响程度:★★☆☆☆

  • 争议焦点:韩国金属活字技术(《直指》)实为借鉴中国北宋毕昇的泥活字技术。
  • 后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明确承认韩国为活字印刷起源国,但韩国持续强化其国际话语权。

韩国试图抢注但未成功的中国文化

1. 风水文化

  • 尝试:韩国曾计划将风水文化申遗,但因中国学者抗议及历史证据不足而放弃。

2. 中医针灸

  • 尝试:韩国多次试图将针灸申遗,但因中国已成功将“中医针灸”列入非遗名录(2010年),其计划受阻。

3. 拔河

  • 尝试:2024年,韩国联合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将拔河申遗成功,但中国未参与且未被列入共同申遗国。

4. 汉服与春节完全申遗

  • 尝试:韩国曾计划将汉服与春节完全申遗,但中国通过2024年“春节申遗”及汉服文化复兴运动阻断其路径。

5. 造纸术

  • 尝试:日本曾将造纸术申遗(2014年),韩国虽未直接参与,但通过“韩纸”概念模糊技术起源。

韩国抢注中国文化的深层动因:历史厚度不足与文化焦虑的扭曲投射

韩国系统性抢注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的行为,本质上是其历史根基薄弱、文化主体性缺失与民族心理失衡的集中体现。这种行为的背后,既有客观的历史断层与地缘依附性限制,也有主观的“猥琐”策略——即通过篡改、挪用甚至虚构历史来填补文化真空,并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寻求畸形的民族认同感。

最终结论:文化传承的本质是“活态保护”而非“所有权垄断”。中韩作为东亚文化共同体,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探索合作路径,如联合申报共享非遗项目(如木结构建筑技艺),以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赢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