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草书的朋友都明白,唐代的张旭与怀素,他们的草书成就,对得起他们的“草圣”之称,后来也一直认为,当今书坛的草书成就,恐怕无人能与张旭和怀素抗肩!
我看呀,倒也未必!民国初期的于右任,人称国民党之元老,著名的政治家。而他的草书名气,远远超过他的政治家光环,因为他曾有着“当代草圣”之美誉!
民国时代,草书家不乏其人,比如最为著名的,就有林散之、沈尹默、王蘧常等人,其中,林散之的名气最大,但有人质疑林散之的名气,说林散之的学生,就是中书协的某些大佬。
最终公认:于右任的草书,将代表民国时期乃至当代的最高成就,甚至能与张旭和怀素有得一拼!你信吗?反正我信!

于右任,生于1879年,逝于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正好与右任谐音。陕西三原人。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然而在他的三大身份中,书法家最为人所熟知。于右任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草书上。
于右任的草书,自然是把民国时期的草书家都比下去了!那么有人就问:“是否敢与唐代的张旭和怀素相媲美呢?”我的回答是,绝对能与唐代的两位草圣相抗衡。

我们先来看看于右任的草书特点及其魅力吧!接下来我们一一剖析:
首先,于右任的草书,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他把魏碑的厚重、刚劲融进了草书的点画之间,以中锋浑朴之笔为主,并合理运用折锋、断笔、破毫等多种笔法,使线条具有魏碑的金石质感,又有草书的灵动流畅。
其次,于右任的创新意识,还在于他汲取了张旭、怀素等古代草书大家的特点,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草书“规范化”!这看起来不可思议!规范化岂不成了印刷体,更何况是草书,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一旦规范化,是否阻碍了自由的发挥?
我们必须看到,在于右任未进行草书规范化之前,草书难辨认、难书写、难记忆!这“三难”,倒真的是影响了草书的学习,而于右任的草书规范化,弥补了这一不足。
科学与艺术,讲究的是“最简”!于右任把草书的复杂结构及其笔画,减到了最简程度,这也符合文字改革和书法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对草书的辨认和书写。

草书难以辨认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连绵缠绕。而于右任的草书,一般是字字独立,小草的格局。但并不妨碍章法的气脉相连,整体依然是流畅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
对于草书的审美,是不局限于单字的,而是讲究对整体章法要协调和谐,不违和。细观于右任的草书作品,不难发现章法上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呼应关系,或上下俯仰、或左右顾盼,富有韵律美。
在风格上,表现出气势磅礴的雄浑和大气。只见笔力雄健,沉厚圆润,正气凌然,彰显出作者的高风亮节,有着大家的风范。

于老的草书品位,还在于有金石气和书卷气。书画艺术,最忌讳一个字“俗”!需要有高雅、内涵、隽永的品位。而金石气、书卷气,正是书画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美的特质,彰显书法需要具备的文人气质。
我们还从于右任的草书章法中,领略到了什么才是大开大合,这也是草书的显著的气节,这种气节,正是作者人格的体现!
以上种种,足可以说明于右任的草书地位,在现代无人可比,并且能与唐人一比高低!你赞成这样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