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朝王爷分级可不是摆样子,也有鄙视链:亲王是“皇族头牌”,郡王则像被压了价的“亲戚”。王府门钉、仪仗、福晋数量全是讲究,差一级,生活品质掉三成。
一个年入万两银,一个连妾室都得批条批准?这事,说出来都寒碜!

同是“王”,凭什么你家饭桌比我大?
清朝讲究身份,讲得不是一般的认真,是咬文嚼字都不带犹豫的认真。“亲王”两个字,含金量那可不是郡王能比的。
早在清太祖打下江山那会儿,儿子多、封号也多。到了皇太极继位,皇族分封制度定得那叫一个详细:“亲王”最高,直接跻身于皇帝之下;“郡王”虽也叫王,实际上是次一等的存在。
从俸禄说起——亲王每年有银子1万两、粮食5000石;郡王呢?只有4000两银子、2000石粮食。光这笔账一摆出来,穷亲戚一眼就能认出来哪个是“阔亲王”,哪个是“寒郡王”。

可别小瞧这点粮银,清朝的5000石粮食,按每石大约100斤计,那就是50万斤粮,放今天市场价,一斤两块都保守了。这一来一去,亲王一年吃喝用度就是百万量级的开销,郡王那点份额,只能算是“够活”而已。
再来看门面——亲王府上的门钉,是横七竖九,一共63颗;郡王呢,待遇降低一个等级,用的是七七四十九。门钉不是钉子,是等级制度的“标尺”,每颗都是面子。
就连府里的“妾室”数量也得分个三六九等。清代有严格规定,亲王最多可纳妾十六人,郡王只能八人。
最让人脸红的还得说这“骑射考试”。宗室子弟要授爵前,必须考三项——骑马、射箭、国语(即满语)。不合格的,哪怕你是亲王之子,也只能降等封爵。

比如一个亲王的儿子,按规定本应封郡王,但若考试成绩平平,只能做个贝勒,若差到不行,直接发配做不入八分辅国公——名义上是个“王”,实则俸禄待遇都削到谷底。
整个体系,就是一座刻意打造的“阶层金字塔”。一旦掉队,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地位、待遇全面缩水。而这正是清朝统治者维持秩序的“稳定之术”——等级永不混乱,人人必须认命。
帽子戴铁的才是爷,别人都是临时工
说到清朝王爷们的命运,那就得提“铁帽子王”这顶帽子——世袭罔替,皇帝不敢动,官员惹不起。
这“世袭罔替”有多香?别的王爷传到儿孙,爵位越传越低。从亲王传到郡王、贝勒,再到镇国公、辅国公,不出五代,王爵基本“断崖式”蒸发。
而铁帽子王呢?哪怕犯错,最多撤人不撤爵,由支脉承袭,帽子照样铁打的。

最早的铁帽子,当属礼亲王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为清初征战立下大功,开国功臣中的“王牌”。因其拥立皇太极有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后代可不降爵、直接世袭。
时间一晃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下旨恢复“礼亲王”的封号,至此其后代接续封袭十三代不变,堪称王爵中的“祖宗班底”。
再来一位“硬汉王”——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位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崇德元年以征蒙古功绩被封。在满清早期,郑亲王府的地位比一般亲王还高,一度位列朝会之首。
这些王爷的“铁帽子”,不只体现在俸禄和权势上。就说在北京的王府地段,铁帽子王府多数分布在紫禁城周边的“皇城根儿”,如恭亲王府、肃亲王府。

除了位置好,王府的建筑规模、雕梁画栋的程度,也远超一般郡王、贝勒。别的王爷,王府再豪华,也就是代代临时工。
皇帝高兴了你还能住,皇帝不乐意,立马换人。可铁帽子王?就算当代王爷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爵位依旧风风光光传下去,这才叫“血统决定命运”。
这些铁帽子王中还有“战功型”和“血统型”两类。比如克勤郡王岳托、肃亲王豪格,一个靠打仗,一个靠血缘,结果都得了铁帽子。
这说明,清初封王制度,不仅讲血统,更讲军功,是统治集团“笼络人心”的一部分。这套制度的核心在于:用特殊待遇维持宗室忠诚。

你那根红带子,注定走不进黄带的世界
再看更底层的清朝皇族——所谓“觉罗”与“宗室”的区别,这才是真正的“制度化血缘隔离”。
只要你跟显祖宣皇帝沾边,就算是一条小支也算“宗室”,能系黄带子,拥有“高贵血统”认证。
觉罗则是“旁系出身”,如舒尔哈齐后代,属于“觉罗”一族,系的是红带子。红带不代表光荣,只代表你还有点“皇室边缘光环”。在清律里,这两种人地位是天差地别。

举个清律里的例子:如果一个普通人和别人打架,不成伤最多杖责20。但若你打的是系黄带的宗室,即便对方没受伤,你也要杖责六十,外加徒刑一年。
而最“扎心”的还不是刑律,而是封号——宗室有爵、无爵之分,封了王、公的为“有爵宗室”,其余则是“闲散宗室”,享受的仅是名义上的尊荣,实则穷得要命。
乾隆朝之后,大量宗室子弟已被削到连封爵资格都没有,只能靠俸禄混饭吃。比如 “奉恩将军”年俸只有银两数百,连城里一套房都买不起,许多闲散宗室只能靠借债度日。
而他们生活的区域,也早已从皇城核心迁至外围——从原本的皇城内府搬到了今日东城、西城边缘地带。住的是简陋王府改建成的“院落”,最多三进小院,连个“八旗大炕”都凑不出。

这些红带子们,见到黄带子,得毕恭毕敬。哪怕同样出身皇族,一条腰带就能拦住你一辈子。“黄上红下”的穿戴制度,就是最直白的阶级线。
清朝后期,有些觉罗为了翻身,不惜砸钱买官、拉关系,就是为了争取一个“爵外之位”——哪怕做个“奉恩辅国公”,也算有个说法。但制度写死的东西,再多挣扎也难破天。
这才是真正的清朝——哪怕你头顶皇姓,也要认命看带子。红带者,不得僭越黄带,门槛之内,等级森严,寸步难行。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故宫出版社.2013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国家人文历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