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发现和谐幸福的家庭,有个重要特质,是多少人的可望不可及。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让人遗憾!
边界感!是一种“心理界限”,指每个人在心理上,能接受的极限,超过某个特定范围,会有一种被勉强,被逼迫的感觉。
最简单粗暴的解释:让你的事儿归你,我的事儿归我。
家庭需要边界感,不介入家人的因果,是一种人生智慧!

01.父母不介入子女的因果
小到生活习惯,大到学业、工作、恋爱、婚姻,是子女的事儿。父母任意干涉,导致亲子关系势同水火,甚至酿成悲剧!
有个真实的故事,让人心酸!
30岁的博士,身患癌症,离世前最后一句话,“我终于可以解脱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从小成绩优异,前途一片大好。有个扎心现实,每时每刻活在父母的掌控中。
衣服鞋子,永远只能买黑白灰三色;吃饭时,拿筷子的姿势,都被说事儿。
大学毕业,想搬出去,被母亲骂了4个小时,5天没和他说话。
想过反抗,一旦开口,父母就开始苦大仇深:“我们养你太不容易了,我们活得太苦了!”
高压控制下,连畅快呼吸都是奢望。对父母的怨恨有增无减,还得拼命压抑情绪,最终让身体买单。

武志红老师说:“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以爱为名”的道德绑架,不是爱。只为满足“自恋”,让子女永远围着父母转。
允许孩子做自己,是父母的智慧和慈悲!
02.子女不介入父母的因果
反之,父母的生活习惯、婚姻、养老,是他们的事儿,子女尊重,但不适合干涉。
子女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因果(命运),强行介入,费力不讨好。
一位女士的母亲去世早,父亲5年前中风瘫痪,请了保姆,甚至放弃升职机会。
下班后的全部生活,都围绕父亲的吃喝拉撒,任劳任怨,丝毫不嫌弃。
周围人都说父亲有福气,夸她孝顺。却没人知道,照料父亲一年后,就患了抑郁症,几年来靠药物维持。
“他太能折腾了!一会看不到人,就发脾气;不愿吃药,每次吃药都像打架;不配合检查,每次上医院跟打仗一样......”
咨询室里,积攒多年的情绪得以宣泄,边抹泪,边抱怨。
咨询师问:“有没有想过送父亲去养老院?”
她怔了一下:“这样被别人知道了,肯定要骂我不孝。”
子女最大的悲哀,想改变和拯救父母!让父母的事儿,归父母,是身为子女,真正的通透!
03.父母和子女做好课题分离
中国式家庭,父母和子女仿佛生来绑定,没有边界意识,注定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
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做好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颠覆性理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引发人际关系矛盾的原因,源自对别人的课题(事情)的干涉,或自己的课题(事情)被别人妄加干涉。”
分不清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心理学叫“心理边界不清”。
人们有种认知误区:一家人,不分你我,不用客气。
其实,除了自己,都是别人。即使亲密如父母、伴侣、子女,也是别人!
他们怎么过,是他们的因果;你怎么活,是你的因果。父母的课题归父母,子女的课题归子女。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纠缠其实都是越界。如果一个人想要为另一个人承担命运,那么就越界了。因为只有待在自己的界限内,每个人才算完整。”
健康的家庭,各自独立,合作共赢。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本体自在:终身成长者,关注自我成长,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欢迎关注@本体自在,一起践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