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晚间,证监会的一则公告让整个资本市场沸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证监会宣布两项重磅政策:一是进一步降低股票交易佣金率,二是扩大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将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更多ETF产品纳入互联互通机制。消息一出,券商股率先异动,股吧、财经论坛的讨论热度飙升,投资者们纷纷猜测:周二A股开盘是否会迎来期待已久的“高开高走”?

政策落地:市场迎来“及时雨”
此次政策调整中,最受关注的是股票交易佣金率的降低。根据新规,自2025年7月1日起,公募基金的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将下调,同时基金管理人的佣金分配比例上限也将压缩。这意味着,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散户的交易成本将显著减少,更多资金有望留在二级市场。有分析指出,此举直接回应了市场对“降费让利”的长期呼声,是活跃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
另一项政策则是深化沪深港通机制。证监会宣布将REITs纳入互联互通,并放宽ETF产品的准入范围。这一调整不仅为A股引入更多境外资金,也提升了港股的流动性。某外资机构分析师表示:“REITs的纳入填补了跨境投资在不动产领域的空白,而ETF扩容则让外资配置A股的工具更加多元化。” 两项政策叠加,被市场视为“既输血又造血”的组合拳。
券商板块: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政策发布后,券商板块成为焦点。早在2023年,证监会就提出支持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而此次佣金率调整和跨境机制优化,进一步强化了券商在资本市场中的枢纽作用。某头部券商高管透露:“佣金下调短期内可能影响收入,但长期来看,交易量提升和业务创新带来的增量市场更为关键。”

历史经验显示,券商股往往在政策利好初期率先反应。例如,2016年证监会放宽券商杠杆率后,板块单周涨幅超过10%;2023年“活跃资本市场”八项政策出台时,券商股亦带动沪指单日大涨2%。此次政策落地后,部分券商股在盘后竞价阶段已出现资金抢筹迹象,市场对周二的行情充满期待。
市场分歧:高开能否持续?
尽管利好明确,但市场对周二走势的判断仍存分歧。乐观者认为,政策从“降低成本”和“引入资金”两端发力,足以推动指数突破关键阻力位。某私募基金经理分析:“当前沪指在3100点附近反复震荡,政策利好可能成为突破的催化剂,券商和金融股若集体发力,大盘高开1%以上并非难事。”
然而,谨慎派则指出量能不足的隐患。上周A股日均成交额仅8000亿元,较年初高点缩水近三成。有投资者担忧,若周二高开后面临抛压,市场可能重演2023年“高开低走”的剧本。彼时,证监会推出“八项重点工作”后,沪指虽短暂冲高,但受制于资金和信心不足,最终涨幅收窄至0.5%。此外,部分机构认为,当前经济复苏力度偏弱,政策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显现,短期行情或局限于结构性机会。

历史镜鉴:政策市中的“预期博弈”
回顾过往,A股对政策利好的反应往往充满戏剧性。2015年,证监会宣布推动中非合作与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后,相关概念股一度出现“千股涨停”的盛况,但随后因市场过热引发监管收紧,行情迅速分化。2019年,修订券商风控指标的消息曾推动大盘单日涨逾2%,但次日证监会辟谣“鼓励加杠杆”的说法,导致指数剧烈波动。这些案例表明,政策驱动的行情既充满机会,也需警惕预期落空的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此次政策利好更应被视为长期布局的契机。例如,REITs纳入互联互通后,基础设施和商业地产领域的优质标的可能成为外资配置的重点;而佣金率下调则有利于高频交易和量化策略的活跃,进一步丰富市场生态。
周二展望:关键在“量价配合”
综合各方观点,周二A股高开已成共识,但能否延续涨势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券商、金融等权重板块的爆发力,二是增量资金的入场规模。若开盘后半小时内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且涨停股数量超过50家,则市场情绪有望全面激活;反之,若量能未能跟进,则需警惕冲高回落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风格正从“题材炒作”向“业绩驱动”切换。近期财报季显示,新能源、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头部企业盈利超预期,而政策利好进一步强化了这些板块的配置价值。有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可关注券商、金融等直接受益板块,同时布局低估值绩优股,避免盲目追高概念题材。”
证监会的连环政策,无疑为A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降低交易成本到拓宽资金渠道,这些举措既瞄准了短期市场痛点,也勾勒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长期蓝图。周二的行情或许只是起点,在政策与市场的共振中,A股能否开启新一轮结构性牛市,且拭目以待。